從畫畫中認識女兒
| □ 黃秀蘭 |
女兒一年級的上學期,正值我本科學習的最后階段,還要完成日常瑣碎的工作、雜亂的家務,實在又累又煩。每天她像影子似的貼著我,想跟我游戲,聽我讀故事,實在無暇顧及她,狠狠心,遞給她一沓白紙,一盒水彩筆,粗糙地哄她:“畫畫吧,想畫什么就畫什么。”只有畫畫她才會安靜下來,不影響我看書。
許多個晚上,靜謐的書房里,我在大桌子上看書,女兒就在自己的小桌子上畫畫。有時候她一晚要畫好幾張,常常是寫意的;有時候一晚上她就只畫一張,通常要精心上色。一天我收拾書房,無意中看到她的畫本,看了幾張,就放不下了。第一張紙上畫了一對老人,女兒歪歪扭扭地在兩位老人的中間寫了一行字:爺爺(此處為空格)奶奶。“愛”不會寫,空格,在上面畫了一個大大的心。自女兒上一年級,還未帶她回過老家,小人兒定是想二老了。
第二幅畫是一群孩子唱著歌,跳著舞,從媽媽的肚子上順樓梯下來。畫的題目是《100個孩子》。女兒常掛嘴邊的一句話:“誰和我玩呢?”回答她的是芭比娃娃和玩具熊。女兒最大的愿望是媽媽哪天給她生100個弟弟妹妹,她可以率領他們南征北戰。從畫上可以看出,她絲毫沒有玩笑的成分,和100個弟弟妹妹一起玩是她心里最真的夢……
這讓我非常奇怪。好朋友家的小公主佳佳跟我女兒一樣大,朋友母親特別希望抱孫子,二孩政策放開后,老人家更是經常跟朋友上政治課:國家都放開生二孩了,人家農村人基本家家兩個,你們兩個,不支持國家決定?老太太挺懂的。等做好了朋友夫妻倆的工作,小公主佳佳不樂意還沒人知道呢。大家都以為一個孩子,還征求什么意見?偏偏人家就有意見,在家哭啊鬧啊,堅決不要弟弟也不要妹妹,問為什么,說有了他們,家里人就不愛她了。家里人紛紛保證還愛,小姑娘抽噎著說,怎么能一樣呢,不就像分蛋糕一樣分十八瓣了。
也有人家小孩,特別希望爸爸媽媽給自己添個弟弟或者妹妹的,老大帶小二,一起嬉戲玩耍,互幫互助,濃濃手足情看得人心暖暖的。我的女兒應該屬于后者,她是個情感細膩的小孩,她的世界一派溫柔明亮。
每次看到孩子一個人玩耍,孤孤單單的,我就很心疼。我們童年時,有哥哥姐姐帶著出去瘋,肆意快樂地瘋,偷蠶豆,追戲班,哥哥幫我攆狗,姐姐背我步行,他們有好吃好喝的都記得留一份給我,成年后,我每次回家都記得給哥哥姐姐帶禮物,這就是血脈親情。
透過女兒筆下或粗陋或細膩的線條,或輕盈或厚重的色彩,我不得不重新審視這個常在我眼睛里轉的小小人兒。感到不稱職的愧疚之余,女兒筆下那個令人流連的世界還是給了我許多安慰。它提醒我該盡快在書房對面隔一間真正屬于她的小房間,經常帶她回去看看爺爺奶奶,還有,有機會,抓緊給她生個弟弟或者妹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