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鎮江監獄矯正罪犯注入“人文化基因”

監區文化墻圖
金山網訊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面對重刑犯關押時間長、心理負荷重、矯正難度大等特點,省鎮江監獄聚力創特,為科學矯正體系注入“人文化基因”,精心打造“攻心感化一盤棋”新格局。這是近日筆者在該監獄一次現場觀摩推進會上所獲的“新鮮料”。
步入監區,撲面而來的是濃濃的文化氣息。監獄以“德”為主線,分別用明德、崇德、秉德等“亮詞”為監舍樓冠名,由此可見匠心一斑。教育改造科懷飛科長說,幾幢樓吸納傳統文化“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核心內容,分樓層按各自主題,圍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三方面建構監區特色文化體系,于潛移默化中感召罪犯向善自新。

行為有規范圖
在七監區那兒,賀忠新監區長向筆者講述了這樣一個小故事:新入獄的罪犯石某,性情暴躁,屬于“點火就著”的那種,為此沒少走過彎路。監獄心理健康指導中心為他做了“心里畫像”,評估顯示:性格沖動,易激惹,有較強的攻擊性。為此,心理咨詢師有針對性進行疏導,讓其掌握一些“制怒法”,監區分管民警談話教育中更是扣住“禮、智、溫、恭、讓”,不斷滴灌傳統文化,曉以做人的道理。多管齊下,使石犯“定力”大漲,一天上樓梯時,又因瑣事與他犯爭執,就在攥緊拳頭相向之際,石某猛然抬頭瞧見“文化墻”上那幾行字:“禮者,敬人也;敬人者,人恒敬之。”他愣了愣,便將舉起的拳頭緩緩放下。當時石某事后坦承道:“每次打架就是要個面子,服刑到現在,受過2次處理,回家的路也因此延長。這回是文化的力量拉住了我這又要脫韁的‘野馬’啊!”。

執法“陽光化”
科學矯正是一項系統工程,融文化熏陶、個別教育、心理矯治、社會幫教、管理激勵等為一體。“要教育改造好罪犯,就要把‘主戰場’放在基層監區,因地制宜,因人而異,以特創新,使‘人文化攻心’成為最活躍的‘基因’。”監獄長宗余良的話點出監獄矯正工作的理念所在。循著他的思路漸次展開,監獄“特色矯正注心力”的模型也漸趨明朗:特在“講”,完善監區領導、科室領導、監獄領導三級講評教育模式,加強新形勢、新政策的應時性教育;特在“心”,綜合運用心理矯治、心理危機干預、循證矯正、危險性評估等技術手段,強化罪犯教育轉化工作;特在“文”,依據“堅持刑罰屬性、濃厚改造氛圍、優化人文環境、體現生活氣息”的總體要求,依據監區功能定位,結合核心價值觀、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對每個監區設置不同的文化主題,形成“一監區一特色一品牌”。和罪犯石某一樣,每天在監房內看著文化墻,可以時時進入心理輔導室、電子閱覽室、圖書室,加之整潔有序的環境,都有效地彌補著罪犯的心靈“破窗”。“因為在美的環境下,美好的心靈更容易溫潤,善良的種子更容易發芽。”對教改科科長懷飛所言,筆者深以為然。但是,教育轉化罪犯須要多種手段的共同發力,久久為功。
“家,是服刑人員心中永遠的牽掛,親情,是他們心中永遠的支撐。打好親情這張‘王牌’,對轉化罪犯效力奇強!”談到親情幫教這一話題,三監區副教導員盧建龍的話匣子一下就打開啦。每逢春節、中秋等傳統節日,在監獄的統一安排下,各監區都會有計劃地組織服刑人員親屬來幫教,呼喚浪子回歸正道。盧建龍還別有創意地推出“自選動作”,監區秘密錄制“親情寄語時刻”視頻,在節日晚會期間突然插播,使罪犯驚喜之余,更多地思考不負親情,走好今后的路。
三監區罪犯劉某,是個20歲剛出頭的“愣頭青”,因故意殺人罪鋃鐺入獄,使其家庭一下跌入沒有希望的“黑谷”中,他更是自暴自棄,對抗管教。監區民警在談話教育時,注意到劉犯是由奶奶從小帶大,感情猶深,也多次流露想見年近八旬奶奶的念頭,怎奈四川開江距鎮江千里迢迢,奶奶行動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在盧建龍等民警的特意安排下,劉某的奶奶現身視頻,其端坐家門口的老樹下,一再叮囑孫兒“改惡從善,重新做人”。那感人情景,使一切語言都顯得蒼白無力。事后,劉犯向民警咽哽地悔過,表示要重新做人。
不只是石某、李某,在鎮江監獄這樣的事例還很多。可以預見,隨著科學矯正“人文化基因”的不斷滲入植入,其“攻心感化”的效果會越來越神,越來越特!(解西輝)
?
責任編輯:辛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