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孝行傳家風
| □ 鐘 敏 |
我們家有個世代相傳的“行孝道”好家風。“不做虧心事,不當忤逆子”是我們家風中的座右銘。小時候,由于這種家風的熏陶和感染,我漸漸懂得了尊敬長輩,孝敬父母,要做個有孝心的人。為了幫助媽媽分擔點家務事,我總是早點起來,掃地抹桌子,洗干凈媽媽喝茶的茶杯,然后背起書包上學去。長大了,參加工作后,我在外地工作,媽媽在家鄉,我總是在領到當月的工資后,當天就將工資的一半,從郵局匯給媽媽,我一半,媽媽一半,我情愿生活得清苦點,讓媽媽生活得好一點。
斗轉星移,我為人母了,當媽媽了,我又用“不做虧心事,不當忤逆子”的家風教育和感化孩子,希望孩子,也能行孝道,傳家風,耳濡目染,春風化雨,孩子也是慢慢地聽懂,漸漸的接受,先有孝心,后來又一樁樁,一件件地看到了他們的孝行。如今我們老了,力不從心了,許多事情需要孩子關照了,令我欣慰,使我感動的是,“行孝道”的家風,在孩子孝敬父母的行動中,默默地傳承著,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了孩子溫暖老人的孝心,是那么的赤誠,孩子對父母日常生活起居的一個個孝行,是多么的心貼心、心連心。我家門前的走道是碎大理石拼就的,雨天路滑,冰天雪地時,如履薄冰。聽說有兩位親友,就是因為雨雪路滑而跌倒在街上,造成骨折,一位親戚跌壞了股骨頭,而且是粉碎性的,住進了醫院,換上了人造的股骨頭,至今走路還不方便。再看看我家門前的鵝卵石走道,我真是既感動又激動,這是幾年前,孩子特地買回兩麻袋鵝卵石,找來瓦匠拌水泥鋪就的,孩子用防患于未然的孝心,用顆顆鵝卵石鋪起的門前防滑的孝行,為父母送來了關心,送來了安全,面對此情此景,我們老兩口連連感謝,孩子們卻說:“這是做子女應該做的,父母親將我們養大,我們用孝心幫父母養老”。
孝順,不是掛在嘴邊的口頭禪,可貴的是要深藏于心,常見于行。我們家“行孝道”的家風之所以世代相傳,一個普普通通的家傳秘訣,就是“孝心孝行,心行如一”。當年我是這樣走過來的,如今,孩子們比我做得更好。我家的住房,已經住了二十多年了,每到陰雨天,特別是在多雨的季節,不是東邊漏雨,就是西邊墻上滴水,雖經幾番找來了所謂“專業防漏”上門修理,都是花了錢,“走過場”。入冬前,我在整理衣被時,發現墻邊夏季多雨時的漏雨,已經將被子浸濕了幾床,濕了半邊天,孩子回家見此情景,關心備至,仔細尋找屋漏墻浸的“病根”,經他三番五次的查找、察看,終于找到了。心中有了底,他找來不是“山寨”的維修工,利用假日進行維修,他一面配合找準屋漏的“病源”,一面跟蹤檢查維修的質量。
《常回家看看》這首打動人心,牽動孝心的歌,也唱響了我們家,唱響了我家孩子的孝心,常回家看看,已經成為他們多年來的堅守,每星期都回家看看,不是一走而過,一看而已,而是把常回家看看,變成了常回家坐坐,常回家談談,常回家問寒、問暖、問健康、問困難,帶著孝心回家看看,用孝敬的實際行動回家看看,例如,入冬了,嚴寒的天氣,老人行走不便,外出不便,孩子都為我們想到了,每個星期都把葷菜、素菜搭配好好的,從菜市場買好了,騎著車子,帶著葷菜素菜回家看看,父母在孩子心中有一定的位置,這已經不是一年了,而是堅持多年了,自打我們七十歲以后,孩子都是每個星期拎著菜回家看看,不單是看看爸媽,而且是為老人安排好一周的冬日生活,我們也深深感受到孩子的這種“常回家看看”,是懷著一顆孝心回家看看,又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的“孝行”常回家看看,把對父母的一片孝心,化成多種多樣的孝行,給父母看看,讓父母放心,使父母開心,我和老伴打從內心中感到欣慰,感到了良好的家風是一種風尚,更是一種愛的力量社會的正能量,子女帶著孝心和孝行常回家看看,父母也欣賞著、享受著兒女們的孝心和孝行是那么的溫馨、那么的美好。
世人都有家,有家就要有文明、健康的好家風,一個良好的家風,離不開這個“孝”字,有孝心,行孝道,是社會的公德,更是做人的美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