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的多彩年味
| □ 韓 頌 |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關于這個團圓喜慶的日子,在古詩詞中有不少描寫。
古人過春節時的熱鬧氣氛,王安石在《元日》中有著生動形象的描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在爆竹聲中人們暢飲屠蘇酒,迎來新的一年。新年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大家都用新桃符替換上舊桃符。過年時的喜慶氣氛在清代葉燮的《迎春》中也略見一斑:“律轉鴻鈞佳氣同,肩摩轂擊樂融融。不須迎向東郊去,春在千門萬戶中。”歲序更新,車流不斷,千家萬戶喜迎新春,人頭攢動,迎接新春的場面空前熱烈。
過年少不了飲酒食肉。對于飲酒,宋代陸游曾寫過:“桃符呵筆寫,椒酒過花斜。”其中把酒寫聯的樂趣,辭舊迎新的喜悅,洋溢著詩人在節日里的歡樂和喜悅。在春節,很多人家腌制了臘肉,掛在窗前屋檐,讓人看到饞蟲欲動,吃起來也是津津有味,唇齒留香。清代顧輪在《鵲踏枝》這首詞中,給予了精妙的描述:“臘味登盤嘗已足,檐前更掛風豬肉。”
拜年是農歷新年少不了的習俗。關于古人拜年,明代文征明在他的詩中寫道:“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而清代戲劇大師孔尚任在他的詩作中也有拜年的描述:“蕭疏白發不盈顛,守歲圍爐竟廢眠。剪燭催干消夜酒,傾囊分遍買春錢。聽燒爆竹童心在,看換桃符老興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歡笑拜新年。”這首詩中,全家人團團圍坐爐前,徹夜飲酒守歲,白發老人傾囊給孩子們分發慶賀春天到來的喜錢。新春伊始,家人們開始放爆竹、換桃符、聽鼓樂、拜新年。一家人其樂融融,好不熱鬧。
春節是一個喜慶的節日,但并不是每個人的春節都是歡樂祥和的,也有人的春節帶著憂傷的氣氛。就像白居易在自己的詩《除夜》中寫的那樣:“病眼少眠非守歲,老心多感又臨春。火銷燈盡天明后,便是平頭六十人。”同題為《除夜》,南宋的文天祥則詩中寫到:“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現在,時代發展了,我們過年的方式融入了新內容和新元素。春節,作為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在不同的時代,有著對辭舊迎新的同樣熱忱。快過年了,讓我們一起感受那古詩詞里的新春佳節,品味千百年前的多彩年味兒。
責任編輯:小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