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水守望 墨染流年
——河南書法家陳思杰和他的書法
| ||
| ||
| ||
| ||
| ||
張春華
陳思杰?字慕之,號云水閣主、云水守望者。1970年1月生。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信陽市書協副秘書長。其書法早年師從劉寶光先生,2007年脫產進修于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專業,師承陳大中、汪永江、張羽翔、呂金柱、戴家妙、魯大東等諸師。作品入展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堯山杯”新人展、“鄧石如獎”全國書法展、首屆“趙孟頫”獎全國書法展等。
時下,書壇行草書的創作,雖然以“二王”風格最為流行,但一個不可忽視的誤區,已然引起了一些有識之士的重視。早在多年前白砥就曾在《當今“二王書風”缺失什么》一文中指出:“二王”之所以千古不朽,首先是因其破古開新,將自漢以來的舊法用筆發展變革為以提按頓挫為主要特征的新筆法。古人的實踐告訴我們,大凡有成就的書法家,無一不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而發展的。
對照歷史上諸多大家的成功學習經驗,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書家陳思杰深諳,只有傳統與個性兼具的書法作品,才能富有生命力。他勇于創新,走出了一條頗具自己個性的書法創作之路。
陳思杰的書法五體皆涉,從多年前的側重于魏碑研習,到近年來的傾心于篆隸與行草,可窺見其對書法藝術的獨到理解與執著追求。其書法作品,在中國書法家協會主辦的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全國首屆書法小品展、“鄧石如獎”全國書法展、首屆“趙孟頫”全國書法展,以及“祭侄文稿杯”全國書法展中頻頻亮相,使關心他的朋友看到了他的才能。
回眸藝術之路,陳思杰有著刻苦而艱辛的歷程。自1986年秋,在信陽師范劉寶光老師的指導下,臨習柳體楷書,到信陽師范畢業,其間,用他自己的話說,“由于年輕時的貪玩,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學習方式,顯然收效甚微。”
2007年春,陳思杰有幸成為中國美院書法進修班的一員。他十分珍惜這樣的學習機會,通過一種書體、一種書體、一個碑帖、一個碑帖的精準臨摹以及對書法史、繪畫史、篆刻學和古代漢語的學習,逐步明確了方向。在杭州學習期間,博物館、展覽館、美術館、圖書館等處經常能夠看到他的身影。特別是在陳大中、汪永江、張羽翔、呂金柱等知名教授的諄諄教導下,他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
如果說美院的進修,造就了陳思杰強烈的自我把握意識和創作的獨特潛質。那么,2008年畢業后,則是他提升自己書藝水平的開始。
從杭州回到信陽,之后又成為區委宣傳部干部的陳思杰,憑借綜合素質和較強的文字能力,不僅工作干得十分出色,且對書法有了更廣泛的學習與研究。由于工作繁忙,他只有每天夜深人靜時,潛心在自己的書齋“云水閣”里挑燈讀帖,臨池揮毫,這樣大量的練習,無疑為陳思杰的書法境界提升奠定了基礎。
可貴的是,雖然其時“二王”書風影響和造就了當下人們的基本審美趨勢,但陳思杰并不盲從,而是毅然給自己定下計劃:前幾年多致力于魏碑的探索與創作。為此,他遍臨北魏時期的大量造像、墓志、摩崖、塔銘等,創作中又加入自己的理解,追求天真爛漫、率性野逸、涉筆成趣的風格。
多年的學習實踐使陳思杰明白,僅學一種書體是遠遠不夠的。在他看來,對于不同書體經典碑帖的學習、臨摹,不僅可以體會不同書體之間、不同碑帖之間的用筆方式的不同,還能融會貫通地給創作提供無盡的源泉和多種可能。
也許是受河南文化重鎮、隸書大省的熏陶,陳思杰和許多中原書家一樣曾偏愛隸書。雖然他在廣臨《張遷碑》《禮器碑》《石門頌》等隸書經典時得心應手。但是,經過多年的藝術實踐,他發現,一些習書者,往往因重視了臨帖而忽視讀帖的現象。他認為,只讀不臨,會眼高手低;而只臨不讀,則事倍功半。于是,在隸書研習過程中,他逐步養成了讀帖的習慣,尤其是對帖中字體點畫及結體大小和疏密變化的深刻理解,使他在臨摹時,做到了胸有成竹。
如何避免長期只臨一兩個碑而出現的油滑現象,關鍵在實踐。陳思杰常常以一周一換的方式,在十幾種漢碑中流連。“隨著認認真真踏踏實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臨摹過一遍后,便找出最適合自己的碑體,固定下來進行專心臨摹”,這是陳思杰在實踐中得出的結論。
他堅持忠實原碑,首先在臨得像上下工夫,其次隨著臨摹的深入,逐步加入自己對原碑的理解,并在保留原碑整體基調的前提下,對點畫和結體進行一些合理變化與改造。
陳思杰在追求個性風格時,十分注重“取”與“舍”、“點”與“面”、“古”與“新”的關系。創作時他常視點畫結構不同而隨之變化,做到取中有舍,章法虛實呼應,總體大小疏密有致。尤其是他還根據隸書興盛于東漢,而于魏晉南北朝、直至唐宋元明出現了較長沉寂期,到了清代才得以復蘇,并出現了金農、伊秉綬等隸書大家,這與諸代碑學復興直接相關的這一史實得到啟發,找到了漢隸傳統與時代創新的契合點,創作出了既有漢隸發展延續形態、又有現代審美意識和文化精神的隸書作品。
陳思杰的行書創作同樣有著堅實根基,這一點從他一系列的作品中,即可充分得到證明。其行書,在廣泛汲取《集王圣教》、米芾、王鐸等豐富營養基礎之上,又常涉唐五代墨跡、八大、趙之謙、白焦等書藝經典。陳思杰的草書則于《書譜》《十七帖》等用功尤勤。
為向多樣化發展,最近一兩年,陳思杰又癡迷于張旭、懷素和黃山谷等大草名家的作品。在學習中,他努力做到取法乎上,與古為徒。堅持寫篆隸,借篆隸之功,助行草線條之圓厚,并提升字外功夫,加強對繪畫、音樂、舞蹈藝術的了解,為其綜合素質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細品陳思杰的行草書作品,線條收放自如、筆力勁健、結體多變、虛實相生,無論是大幅巨制抑或小品冊頁,都能明顯地感受到一種濃郁的書卷之氣。欣賞陳思杰的大草,則有著大河奔騰、直向海洋的不可阻擋之勢,特別是他筆下那出神入化的線條、墨色與章法,所傳遞和迸發出來的節奏、氣勢、神韻和情感,像一首交響樂般打動讀者。
陳思杰給自己的書齋取名“云水閣”,給自己微信昵稱取名“云水守望”。我問他為何取此名,他說,“云在青天,卷舒自如,水在瓶中,隨器顯形”。游云和流水皆為最自然、最本真、最靈動之物,云可霧化為水,水可升騰成云。他把水比喻成書法之點畫,云比喻成書法之神韻,正與書法意境相契合。
他坦言:“書法乃寂寞之道,我愿在這條道路上繼續前行,亦如我在寧靜中守望云水。”
責任編輯:小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