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求索中扎實前行
——記吉林省青年書法家崔成岐
| ||
| ||
| ||
| ||
| ||
張春華
崔成岐??字正之,號靜園。1980年生于吉林省樺甸市,祖籍山東莒縣?,F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吉林省書協會員、吉林省青年書法家協會理事、吉林市書協理事,吉林市青年書協副主席。作品入展:首屆媽祖杯全國書法篆刻大賽、第二屆“平復帖杯”全國書法篆刻大展、全國第四屆扇面書法藝術大展等。
最近,讀了由中國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當代名家書法品鑒系列——崔成岐書法作品選》,賞析間,不難看出作者的藝術追求和創作實力。
崔成岐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人杰地靈,文化底蘊豐厚,特別是清代以來,更是人才濟濟,單書林中就有成多祿、宋小濂、徐鼐霖等名家,到了當代,素有“吉林四老”之稱的那致中、趙玉振、金意庵、劉乃中先生力倡傳統,同樣蜚聲書壇。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崔成歧自小鐘愛繪畫,并在此方面展露出天賦,但遺憾的是,考入吉林市師范學校后,本想在繪畫方面有所發展的他,卻發現自己色弱。
也許是書畫同源,抑或是老天對崔成岐無法實現美術夢想的一個補償吧,畢業后在崔永權老師書法培訓班當助教的他,逐漸愛上了書法。
得天獨厚的學習環境,使得崔成岐學習初始,即步入真正的藝術殿堂。與文房四寶結成伴侶,游走在字帖碑林中的他,除認真臨摹了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還研習了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等楷書經典。
如果說勤奮刻苦是崔成岐書法藝術取得成功的基礎的話,那么轉益多師,則是他成功的又一個關鍵所在。
自他隨當代實力派書家、第四屆蘭亭獎佳作獎獲得者倪俊冬學習以來,他的書藝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作為80后的青年書法家,崔成岐以頑強的求學精神和刻苦學習的毅力克服求學之路的艱難。從家里到倪俊冬工作室交通不便,五年里,崔成岐每次都得沿著山路騎車半個多小時,如此,風雪不誤,使他在研習魏晉小楷和隋碑中,受益匪淺。
實踐出真知。崔成岐深諳,就算具有藝術天分,不勤學苦練,不掌握正確的方式方法,即使歷盡艱辛也不見得能修成正果。因此,崔成岐始終十分重視技法的錘煉,將大部分時間花在臨帖上。為不分散精力,他從一家起步,逐一突破,先仔細研究一種帖的用筆特點、結體特征,掌握后,棄形取神,再選另一種帖,以求融合,豐富自己的筆墨技巧。從歐楷、褚楷,到魏晉小楷,再到主攻漢隸,崔成岐相互滲透,最終形成如今之面目。
在他看來,臨帖是一件伴隨書家一生的課業,需不斷在臨中悟、悟中臨,臨悟參半。惟其如此,方能捕捉到原帖的精神內核,參透其中玄機。切不可描頭繡腳,眼睛只盯著細小環節,要大處著眼,重在理法,遺其貌相,擷其神采。為充實字外功夫,崔成岐常常沉浸在古文、唐詩、宋詞的格律韻味中,與古人對話,從先人那里追尋藝術的真諦。書法藝術不僅講究形式美,更要有靈氣;不僅要有骨架,更要有肉,只有骨肉搭配得體,才能和諧而恰到好處。
品讀崔成岐的書法作品,我們欣喜地看到,其書法作品遵循了漢字的基本法則,謹記字法、筆法、墨法、章法四法,不怪誕荒謬,不失法度,取法經典,在承接傳統的同時,蘊含了他的個性,具有一定的藝術感染力。
崔成岐于書法的學習和創作中,廣泛涉獵,多有所得。他認為,書法家應兼習諸體,這樣才更全面,不瘸腿。為此,近年來,他在研習楷、隸、草的基礎上,又把目標轉向了行書和篆書的學習。
崔成歧的楷書古雅溫潤,清剛秀逸;其隸書將曹全、乙瑛、史晨、禮器以及好大王等互融,方筆行意、中側并用。近年來他的章草也日漸精進,用筆提按使轉精到,線條健挺,形成了古拙雅逸的風貌。
歷年來,崔成岐不僅在諸多國展中入選獲獎,還出版了個人作品專集,以較強的創作實力和上升趨勢,受到同道關注。藝術無止境。崔成岐正值年輕,他明白:作為一個書法家,作品不僅要經得起國展的檢驗,更要經得起時間的歷練。為此,他淡泊名利,在藝術求索和實踐中扎扎實實地邁著步伐。
責任編輯:小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