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植樹情結

□ 喬兆軍
春暖花開萬物蘇,陽春三月植樹時。一年一度的植樹節又如期而至。植樹造林是一項造福后人蔭澤子孫的事,自古以來,我國人民一直都很重視植樹造林,留下了許多與植樹有關的事情,傳為美談。
柳樹是陽春三月最奪風景的樹木之一,《詩經·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東晉詩人陶淵明不僅愛菊,也愛植柳,他辭官歸隱后,專門在房前種了五棵柳樹,自號“五柳先生”,并寫《五柳先生傳》,自述其生平之行。從他的“榆柳蔭后園,桃李羅堂前”“縈縈窗下蘭,密密堂前柳”等詩句中也可以看出詩人一生愛柳植柳的情懷。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少年時就對植樹情有獨鐘,他年年栽植松樹,從不間斷。曾在《戲作種松》詩中說:“我昔少年日,種松滿東岡。初移一寸根,瑣細如插秧”。蘇軾每到一個地方任職都要大力發展綠化,推廣生態建設,可以說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植樹文人”。更讓人感動的是當愛妻王弗病故,蘇軾在其墓地上親手種下三萬棵青松,以示懷念。他以文人的浪漫和超人的執著,向愛人表達了一份感天動地的真意。
蘇軾不僅親自種樹,還把種樹的實踐體會寫成文章。他寫的《種松法》等文章,從何時下種,種在何地,怎樣育苗,怎樣管護等等,均做了詳細介紹,供有心人借鑒,堪稱種樹的行家里手。
潘安是西晉文學家,三十余歲出任河陽縣令。上任伊始,他發現河陽縣丘陵較多,良田稀少,老百姓生活很困難。潘安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后,號召全縣老百姓種桃樹。春三月,桃花盛開,風姿綽約,河陽縣推出桃花節,發展旅游產業,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地展示當地桃花美艷。待桃花落了,不久桃子成熟了,又出售鮮桃增加經濟收入,河陽百姓從此富裕起來。潘安善于發展地方經濟,自己也被人送雅號“河陽一縣花”。
古人不僅重視植樹,還十分重視保護林木。《秦律·田律》規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為灰……”意思是說,春二月,不要伐林木,以免洪水沖垮堤岸;不到夏天,不要把草鋤掉燒成灰等。《唐六典》載:“凡五岳及名山能蘊靈產異興云致雨,有利于人者,皆禁其樵采。”到了唐代環境保護意識更強,已經用法律手段禁止砍伐森林。
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植樹節的意義已非簡簡單單的種樹而已,更多的是要通過植樹節這一天喚起人們的環保意識,號召全社會共同營造“藍天碧水”的生活環境,讓我們的家園更加秀美。
責任編輯:小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