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自然美的精神理想盡現筆端
——記甘肅工筆畫家高霞
|
||
|
||
|
||
|
||
|
||
|
張春華
高霞 1974年出生于甘肅省山丹縣,1993年考入張掖師專美術系教育專業學習,1995年畢業。2002年至2004年西北師大美術系學習,取得本科文憑。現為甘肅省美術家協會會員、甘肅國畫院高級畫師、甘肅省金昌市美術家協會會員。2013年工筆畫《守望》在“風從敦煌來——甘肅省十四市州美術作品聯展”中入選并獲得三等獎,2015年在第二屆“文化墨旅”中國名家書畫邀請賽中獲“銀獎”。
在當代甘肅畫壇,金昌市女畫家高霞,因其工筆畫雅致而無浮華的彰顯出對大自然、鳥、花木的強烈摯愛,精妙再現人物的氣質神態,頗受業界的關注。
出生于甘肅省山丹縣的高霞,幼時因家庭條件有所限,十分喜好繪畫的她,卻沒有真正畫過畫。但是,這并不影響她對繪畫藝術的執著追求。當其他女孩跳橡皮筋、踢毽子時,高霞卻沉浸在用粉筆描摹小人書的快樂中。直到初中的一天,高霞母親看到她用粉筆在院墻上畫的幾幅美女圖,萌發了給女兒找個老師教教的愿望。于是高霞在隨啟蒙老師巨潮的學習中,得以大量臨摹了有關駱駝和蒙古少女的畫,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基礎。
1993年,高霞考入張掖師專美術系。通過正規系統地學習,三年里無論是造型和色彩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為她日后工筆畫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生活中的高霞是一位喜歡安靜、性格比較內斂的女子。一次當她欣賞到宋代工筆畫時,即刻便被那種嚴謹、灑脫的藝術手法所吸引。從此她便有了專攻工筆畫并欲在此方面有所成績的夢想。
高霞深知:作為中國畫的一個畫種,工筆畫是一種吃力不討好的活計。特別是工筆花鳥畫,更是一種精細描繪但又不失繁冗的藝術表現形式,它善于將“應物象形” 的具象性與“勾勒填彩,旨趣濃艷”的方法結合起來,在“妙體”“寫生”的前提下,寄情于鳥啼花放、鳶飛魚躍之中,創造出引人遐想的深遠意境。
隨著閱歷的不斷增長和認識的提高,有了明確目標的她,又以優異成績考入西北師大美術系深造。在此期間,她大量涉獵了明、清工筆畫以及近代于非闇、田世光、陳之佛等人的真跡。她仔細研究宋元以來工筆花鳥畫的傳統,臨摹了大量的經典之作,在進一步領悟工筆畫的靈魂與真諦的同時,也拓展了藝術眼界。
要想創作符合現代人審美意趣的工筆花鳥畫,光靠書本知識是無法實現的。高霞信奉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今天的花鳥畫創新,畫家只有扎根生活的土壤中,以新的感情去發掘新題材,采取新的手法,才能創造出新的意境和情趣。因此,她經常外出寫生,收集了牡丹、松柏、荷花、梅、蘭、竹、菊以及鴿鳥、白鷺等的創作資料。
在長期的創作實踐中,高霞從大自然中尋找藝術基點,把花鳥的形神、人物的氣質真實精妙地描繪在白紙宣絹上。高霞通過對花卉風物的細致描繪,表現出一種無限的生機和意趣,表達了她對自然和人生的赤誠之愛。由此,她的工筆畫步入了一個新階段。
品賞高霞筆下的畫作,明媚細膩、溫婉含蓄、柔曼多姿,既遵循了宋朝以來的工筆繪畫理念,注重表現自然美、意境美和裝飾美,也傾注了她作為女性對工筆畫的獨到理解。
為了更好地表現畫作的意境,突出作品主題,高霞十分注重對花鳥畫主題的加工取舍,以及對構圖的裁剪,往往根據創作內容表現的需要,在靜態的畫面中注入動態的情感,以此表達畫家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達到氣韻生動的藝術效果。不僅如此,她的工筆花鳥畫還以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讓觀者在欣賞之余,有更多自由暢想的空間。
創作中,高霞善于根據固有色的感覺進行夸張,甚至有一部分顏色,是根據主觀的審美意識靈活自由地表現,達到單純明快、富麗堂皇的裝飾效果,顯示出中國傳統工筆花鳥畫的民族特色。
誠如朱曉娟在一篇題為《古韻香茗溫婉情深》的文章中所評:高霞的工筆花鳥畫作品線條自然流暢,意境溫馨寧靜,肅穆典雅,風格柔情曼妙,嬌柔之中流淌著些許脈脈的剛健,值得人們傾心關注。工筆人物也以刻畫精細、栩栩如生、神態氣韻各不相同但又突出整體畫面的協調一致為特點。
她的《清夏》《女大學生》《清風雅集》《夏趣》,以嫻熟的筆墨勾畫出個性鮮明的人物,色彩溫馨和諧,線條細膩生動,詩情畫意充盈其間。
童年的夢想,逐漸變成現實。早在2004年,高霞創作的工筆畫《雙鷺》,就獲得“金昌市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暨慶祝建國55周年美術展覽銀獎”,此后,2009年她的作品參加了“民盟甘肅、青海、吉林、浙江慶祝新中國成立暨多黨合作制度確立六十周年美術書畫攝影作品聯展”;2013年她的工筆人物《夏趣》入選“中國夢、美麗甘肅” 教師書畫展,同年作品《守望》在“風從敦煌來——甘肅省十四市州美術作品展” 中榮獲三等獎。高霞也從金昌市走向了甘肅省的畫壇。
我們衷心祝愿,高霞在工筆畫的探索之路上永不停止,創造出新的成績。
責任編輯:小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