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改創新,激發鎮江港新動能
細雨之中的鎮江港,一艘大型海輪正停靠在碼頭,卸船機正在高速運轉。這是最新的卸船機,一臺卸船機每小時可卸1250噸,智能化程度很高。
而令鎮江港人更自豪的是,近年來,鎮江港務集團抓住發展機遇,以信息化、機械化、智能化、自動化建設為抓手,全面推動技術創新,港口轉型發展再添新動力。近日統計顯示,僅2018年,鎮江港務集團設備設施技改投入近8000萬,預期帶來的直接經濟效益可達1.7億元。
技改創新 掘出效益
“近年來,通過不斷的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鎮江港的核心競爭力正逐年提升。”鎮江港務集團副總裁袁飚介紹說:“鎮江港作業機械正經歷由小變大,專業化越來越強的變革,設備設施的變革帶來最直接的改變就是產能和效率的提高”。
數據最有說服力:鎮江港共有作業機械逾400臺套,過去主力門機是10噸級,而現在主力門機是25噸級,最大門機是40噸級,最大的岸邊集裝箱起重機是65噸級。鎮江港一、二期的產能變化就是最好的例證,碼頭最初設計能力是750萬噸,經過持續技改,目前實際的營運能力超2500萬噸。
技改創新,在提升產能的同時,也在不斷降本增效。在集裝箱堆場,鎮江港務集團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過去采用集叉作業,現在采用場橋軌道吊裝作業,不僅工作環境得到了改善,工作效率、本質安全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他指著集裝箱告訴記者,這是我市一紙企的集裝箱,雖然這家企業自己有碼頭,但相當多的貨品還是選擇從鎮江港進出,重要原因就是在鎮江港進出費用比企業自己做還要省。
裝卸工藝水平也是港口發展的生命線。當下沿江企業使用的噸裝袋技術就是鎮江港推廣的。噸裝袋技術,不僅解決了小包裝貨種的包裝成本,還大大降低了裝卸操作系數,其競爭優勢還讓鎮江港熬過了市場的冬天。
據了解,僅今年,鎮江港務集團就通過了3個批次18個項目技術創新審查,其中6個項目已經獲得國家專利。如今的鎮江港正不斷向現代化邁進,近年來,鎮江港務集團還投入了711萬實施了10個信息管理項目,如設備設施管理的EAM系統,集裝箱智能理貨等。
教育培訓 儲備力量
技改創新,離不開“人”的因素。鎮江港務集團的人才教育培訓體系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問題為導向”始終貫穿鎮江港的技術創新。“降低在線作業故障率,這是保障港口正常生產的重點環節。”袁飚感慨地說:“我們正從救火隊長的角色上轉變,由事后維修向事前和事中故障控制轉變,而這轉變依靠的是技術人員隊伍素能的整體提升”。
據介紹,新技術的運用,一度讓一線技術人員感受到了轉型的陣痛。一方面是企業急需新技術人員,另一方面是傳統“傳幫帶”培訓方式跟不上企業的發展步伐。(下轉2版)
本報記者 司馬珂
責任編輯:費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