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東西荷花塘
文/王禮剛
鎮江過去有兩個很有名的荷花塘,一個在城里名東荷花塘,一個在城外名西荷花塘。
東荷花塘,在北固山與小閘之間臨江的地方。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冬,鎮道黃祖絡、郡守王仁堪、邑宰王芝蘭,以長江往來船舶無避風浪之所,將已坍新城得勝門內荷花塘,兼買民地開辟為東西二塢,直達江岸。并將向東舊有河形開寬浚深,直達甘露港,使江潮貫注,以通舟楫。東荷花塘,因為是一座泊船避風的江灣,且又筑塢修理船舶。因此,東荷花塘,又名荷花塢。整個東荷花塘,分為荷花塘東塢、荷花塘西塢。
東荷花塘,四周約有二三里之廣。東荷花塘擴大開浚的費用,是由在上海發展的紳士施善昌捐募,在鎮江的工商各業及新河街的廣幫糖油捐助,以及鎮江道、府、縣也都捐廉。整個工程用錢一萬三千余串。光緒二十七年(1901),東荷花塘又挑浚一次,江蘇巡撫聶緝規捐廉兩千兩,不足部分由丹徒、丹陽的賑濟余款撥用,這次挑浚共支工程款四千八百余錢。荷花塘附近形成街道后,以荷花塘取名荷花塘街。荷花塘街至尹家巷這段叫荷花塘巷。為了東荷花塘與港口碼頭聯系方便,鎮江商團團長朱中孚在靠近平政橋的地方,捐建了一座荷花塘西塢木橋。
西荷花塘,又叫荷花池,在大云坊。清末民初,西荷花塘周邊地方建筑成為民居,荷花塘面積縮小。大云坊,在鎮江原西門火車站一帶,荷花塘在云臺山西側山下。清順治九年(1652),在西荷花塘北邊建有一座大悲庵廟宇,西荷花塘周邊形成民居后,西荷花塘北邊的街道以廟名就叫大悲庵街了,1966年更名勤儉街。勤儉街東起云臺山下,西至和平路。和平路是1954年,位于荷花塘西側建筑的。荷花塘南面是一片偌大的荷花塘,荷季是滿堂荷花。
東、西荷花塘形成,有著長江河道變遷的原因。以西荷花塘為例,古時,金山位于江中,鲇魚套至云臺山西側山下牌灣一帶皆為長江港灣。長江上游木簰、竹筏均在這里停靠,重新編簰、轉運。長江因南漲北坍,這一帶逐漸淤漲成為陸地。江水退去,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滯留塘,牌灣附近形成了西荷花塘。
古人譽蓮荷為祥瑞,古時,城鎮鄉村處處都能看到荷花塘。古城東、西二塘植蓮荷,人生瑞祥,城生瑞象。蓮花與佛教又有聯系。走進寺廟殿堂,就可以看到蓮花的形象。佛祖釋迦牟尼,端坐在蓮花寶座之上,慈眉善目,蓮眼低垂,凝視著手中的蓮花,面部表情安詳閑適,內心世界圓覺無礙,似乎達到了無上寧靜的境界。迦葉、阿彌陀佛和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都是端坐在蓮花座之上。人心向佛,以慈悲為懷,以善為本。植蓮荷成為人們祥瑞需求。
《詩經》有“灼灼芙蕖”之贊譽。《離騷》有“集芙蓉以為裳”的高潔追求。李白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佳句。周敦頤的《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蓮,花之君子者也。”贊美了蓮荷脫俗的高尚情操,讓人們境界曠達。據傳,古城有一習俗,如果新人成親是在“蓮荷”之季,新人必定得去游蓮池。游蓮池,新人不僅是取祥瑞之象,而且有“蓮生貴子”之意。喜聯常有“比翼鳥永棲常青樹,并蒂花久開勤儉家”等吉祥語。蓮有一蒂二花者稱并蒂蓮,以譽男女好合,夫妻恩愛,多子多福,子孫滿堂。

2010年秋,拆遷后的西荷花塘。

江南府邸小區內荷花塘,曾經西荷花塘的一部分。 圖:王禮剛 提供
東、西荷花塘皆以植蓮荷而名。東荷花塘已不見蹤跡,只存地名。2010年荷季,西荷花塘荷花還遍池爭艷。2011年紅豆集團開發西荷花塘區域,在江南府邸小區內,保留了一塊面積近千平方米的荷塘。荷塘水景,周邊有碧綠的草坪,還有供居民休息的長廊和亭臺。這處荷塘雖比不上當年西荷花塘的面積,但水清荷美,園景相伴。荷塘內蓮荷崢嶸,荷葉如玉盤。粉紅、淡紫、雪白的蓮荷探出水面怒放,笑靨迎人,微風拂過,陣陣荷香沁人肺腑……古城荷花塘給人們留下了難以忘卻的記憶。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