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歷史,留住鄉愁
水晶山民俗文化館當好鄉村文化的守望者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民俗是民間風尚和習俗的綜合,作為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俗文化也是鄉村經濟發展的寶貴資源。賞民俗,憶鄉愁,走進丹陽埤城水晶山下的水晶山民俗文化展覽館,琳瑯滿目的各種農具、家具和充滿時代感的生活用品讓人似乎穿越時空,回到了幾十年前。自2015年下半年開始,該館作為免費對社會公眾開放的公益場館,已接待數十萬名游客市民,讓更多人了解農耕文化和民俗,不僅成為鄉村旅游又一亮點,更豐富了旅游區的產業鏈,提升了丹陽的知名度。

歷史變遷,記錄曾經的生產生活
水晶山民俗文化基地位于丹陽市丹北鎮埤城西豐村后水晶山逍遙山莊,總建筑面積6000余平方米,其中的民俗文化展覽館展陳農耕文化、居家器具等各類藏品6000多件,還有酒文化主題館及丹陽名家書畫館,藏有造型各異的美酒7000余種,以及丹陽書畫“五老”(顧蓮村、荊位辰、張祖源、羊群和呂去疾)等畫作上千幅。參觀者在這里可以充分了解到丹陽及周邊傳統民俗風情和歷史文化的變遷,同時了解中國近現代發展史。
農耕文化部分陳列的水桶、水車、獨輪車、打稻機、紡車、犁耙等各種農具再現傳統農耕記憶。居家器具部分陳列的雕花木床、竹碗櫥、木制童車、酒壇、餐具、蓑衣、縫紉機、黑白電視機,展示百年生活畫卷。藏品時間跨度從明、清到上世紀八十年代,6000多件刻有歷史烙印的民俗器具,完整再現中華民族自耕自織的生產生活面貌。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民俗文化和用品漸漸地淡出了我們的生活。走上位于二樓的民俗文化館,迎面一堵由上百只木桶組成的木桶墻讓人震撼。作為一種盛水運輸的工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木水桶是中國農村甚至城鎮多數家庭必備的生產生活用具。隨著自來水的普及,如今,承載了數千年文明的木水桶,已差不多完全退出中國的家庭。
說起“三寸金蓮”,現在的年輕人大多不知其為何物。中國古代把婦女裹過的腳稱為“蓮”,大于四寸的稱“鐵蓮”,四寸的稱“銀蓮”,三寸的便為“金蓮”,“三寸金蓮”是古代婦女傳統習俗的極端發展。民俗館里陳列的一雙清代三寸金蓮繡花鞋,鞋面有繡花,鞋內是紅色的,鞋底部分也有花樣,且鞋后跟部還有點增高。鞋的尺寸剛剛好是三寸,正是標準的“三寸金蓮”尺寸。“這么小的鞋子,怎么穿的啊,沒法想象。”一名來參觀的市民看到后驚訝道。
一套泛著黃色的《新華日報》是民俗文化展覽館館長丁斌心目中的“鎮館之寶”,從1949年10月1日到31日,整整一個月的《新華日報》,是他10年前從江西花了3萬多元收購得到的。“當時的許多國家大事,都能從報紙上反映,對我來說無比珍貴。”
“這些老的生活、生產用品無疑是歷史的見證,承載著歲月的變遷。收集、收藏它們,既是出于自身的喜愛,也是為了記錄、保留、傳承老的民俗。”丁斌說。

留下老物件,讓年輕人感知歷史
“收藏的初衷就是想保護文物,傳承傳統民俗文化。”丁斌的職業是律師,也是文物保護部門聘任的業余文物保護員。他說自己從小就對老物件懷有極大興趣,“因為家里窮,看到什么東西都當是寶貝,都想收好了。”
10多年前,因為平時工作外出機會較多,每每看到民俗老物件慢慢被遺棄,他覺得可惜,就想方設法買下來。“每個歷史階段的工具,無不代表著那個時代的人類文明程度,記載著人類進步的所有數據。”丁斌說,他收藏這些民俗物品就是想通過個人的努力,把民俗器物收集整理,搶救維修,讓年輕人體驗民俗文化,感知歷史。
他成為一個有心人,到處尋找民俗物品,“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藏品都是我自己花錢購買的,有的東西并不貴,就是比較難拿回來。”丁斌笑言,“有人笑話我是個開著SUV收破爛的。”為了更好地豐富、完善民俗文化藏品,使之形成系統,丁斌組建了一支專門的收藏隊伍,一邊前往古玩市場淘寶,一邊去周邊拆遷的村莊“撿漏”,收集了大量的生產、生活用品。
2015年,當民俗收藏品達到6000余件時,“煩惱”也隨之而來。城里家中已然擺不下這么多藏品,該如何安置這些“寶貝”?幾經思量,丁斌將藏品運回了位于埤城的農村老宅。懷著“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心態,他萌生了成立民俗文化展覽館,供大家免費參觀的想法。
“館里的藏品都是老百姓曾經反復用于生產生活的器具,雖然看上去比較陳舊,卻仿佛帶著過去的溫度。”在大家的口口相傳中,民俗文化展覽館迎來一撥又一撥的游客,也贏得收藏愛好者的信任,“有的藏家還主動跟我們聯系,送來收藏品。”
讓他記憶猶新的是丹陽新橋一位80多歲的老人胡春生,“老人對歷史文化、民俗文化很感興趣,看到水晶山民俗文化展覽館的報道后,自己從新橋騎自行車找了過來。”過了一段時間,老人又騎著車來了,向展覽館贈送了他珍藏的一個老鼓風機。

還原民俗,展覽館成孩子的課堂
“你們看,這個木凳是專門打草繩用的,現在我們那兒70歲以上的老人還在打草繩呢。”來自貴州的劉先生在展覽館內,邊饒有興致地欣賞著一件件老式生產生活用具,邊回味著孩童時光。“好多東西都是老一輩用過的,我們這一輩基本上都沒用過。”
家住胡橋的陳連生今年已經70多歲,“沒想到這里這么多我小時候用過的東西,一下子就有回到了過去的感覺。”他喜歡對著館里陳列的一件件老式生產用具,跟孫子講述過去村里的故事。
老物件不僅得到中老年市民的關注,更吸引了眾多青少年前去參觀,“聽館長講了很多民俗收藏品背后的故事,我從中了解到了很多祖輩父輩的生活生產狀態。”小學生嚴明在父親的帶領下來到水晶山民俗文化展覽館,深有體會地說。
自2015年正式免費開放以來,民俗文化展覽館已免費接待40余萬人參觀,還開展了“將軍書畫展”、古玩鑒定交流會、送福寫春聯等一些有影響力的公益活動。讓展覽館成為孩子的課堂,零距離接觸時代的發展,多所學校來此掛牌設立德育基地,并持續開展教研學活動。
以傳統老物件為載體,通過參觀、學習、講故事的方式還原傳統民俗,傳承優良傳統文化,讓年老者回味曾經的美好,讓年輕人學習體會先輩的智慧。2020年,水晶山民俗文化展覽館選送的小康路上的民俗文化課堂項目獲批江蘇省社科聯社科普及項目資助項目。
2018年9月,丁斌將館藏清代末期的消防水槍、頭盔、消防水龍三樣老物件,無償贈送給丹陽市消防大隊,“這樣的文物放在他們那里應當更加有意義。”丁斌說,這三樣消防老物件,是他2015年從丹陽本地收購的。“三件消防用的裝備組成一套,全套完整保留至今實屬不易。”他坦言,“其實我們也經常收到社會上的捐贈,捐贈人通常也是認為放在我們這里比放在自己家里更有意義。”
(馬彥如)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