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南鄉寺廟探尋
文/陳水源
鎮江是一座底蘊深厚、人文薈萃的歷史文化名城,不僅歷史悠久,更是吳文化的重要發祥地,而丹徒自古便是江南聞名的古縣,這里寺廟眾多,有豐厚的文化內涵。

丹徒上黨報恩禪寺
鎮江南鄉報恩禪寺位于上黨鎮上黨村北郊,近臨“水漫金山”的金山寺,“長壽福地”的南山,“第一洞天”的茅山,距離揚溧高速上黨出入口僅百米之遙,交通便利,環境優美。這里晨鐘暮鼓,經聲佛號不絕于耳,是禮佛修行的清凈之地。據史料記載:上黨報恩禪寺的前身是上黨古讓王廟。上黨古讓王廟始建于商周時期,此廟是為了紀念吳越文化的創始人泰伯而建。泰伯,商末周國人,是周太王的長子,有弟仲雍和季歷二人。泰伯得知父親欲立季歷繼承王位后,為避王位,從陜西來到江南。鎮江是歷史上泰伯奔吳最先到達并停留的地區之一,泰伯到了這里,拓荒耕地,傳播中原文化,創立吳國,為后世發展奠定了基礎。江南人民為感激其功德,一直把泰伯當成自己的始祖,立廟祭祀。
據《光緒丹徒縣志》記載:“古讓王廟在丹徒境內,由勃羅鐵木耳法師元至大三年所建(1310),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另據《丹徒縣志摭余》記載:“該廟于咸豐癸丑(1853)年被太平軍燒毀,光緒辛卯(1891)年由圓覺法師重建,歷時20多年,漸具規模。圓覺法師圓寂后,由其徒印慧、印光兩位法師秉承師父遺愿,繼續化緣建造,殿宇重重,香火鼎盛。”上黨古讓王廟,在抗日戰爭期間毀壞嚴重,漸漸衰落,后又在“文革”期間被毀,僅存“古讓王廟”石碑一塊為證。1997年當地仁人志士發起倡議,依宗教條例,重建此廟,按佛教道場開放。2001年隆如法師住持道場后,查證多方資料,為紀念圓覺法師和印慧、印光法師的住錫道場之功德,經佛門大德印證及各級部門批準,將“古讓王廟”更名為“報恩禪寺”。如今報恩禪寺已初具規模,建有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地藏殿、念佛堂、齋堂、客堂、佛教弘法道場,每年都如期舉行多次法會及弘法活動,法緣遍布全國各地。

丹徒上會石鼓龍王廟龍王大殿 圖:陳水源 攝
石鼓龍王廟位于上黨鎮上會村南九里山,也是南鄉一座較具規模的寺廟。據《丹徒上會鎮志》記載:“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皇帝曾來到石鼓龍王廟,一時傳為佳話。”而在民間,上會石鼓龍王廟至今還流傳著一段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年三月初十午后,一聲巨雷,天空中掉下一個大石鼓,有三尺多高,地上被砸出一尺多深的坑。忽然間一片羽毛落在石鼓上,同時‘咚’的一聲響,驚動了周圍村里的人都跑來觀看,感到很驚奇。你摸摸他碰碰,隆隆的‘咚咚’聲響個不停。大家視石鼓為神物,應該立廟供奉起來,祈求一方平安。于是,周圍幾個村就先建個小廟,把石鼓供奉在廟內的神臺上,從此廟內香火便興旺起來,天天有人來燒香跪拜。”
唐朝末年,周圍上會、下會、潘甲、亭子崗、東寶莊、西寶莊、毛甲榨等十個村重新翻建了石鼓龍王廟,前后三進三間兩廂,雕龍畫鳳,飛檐斗拱。第一進為龍王殿,前有護法把門,左右有龜丞相、鯊將軍;第二進是釋迦牟尼殿,第三進帶兩廂有雷公雷母、閃電娘娘、司風司雨、送子觀音、八大金剛、十八羅漢等諸佛一百多尊。中間的圣壇上專門供奉石鼓,廟門頂上也換上了一塊大的石刻門額“石鼓龍王廟”。
這個工程完工時舉行了開光大典,周圍十個村的代表一致決定:從下一年起每年在石鼓落下的這一天(農歷三月初十),十個村共同在石鼓龍王廟前舉行盛大廟會,也叫行會。每年到了這一天,一大早十個村就各自抬著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等來廟內爭著燒頭香。這一天石鼓龍王廟內供燭香火整日不滅。廟前空曠的荒野上人山人海,黑壓壓一片占了幾十畝地,廟會上什么東西都有。各家親戚朋友都來上廟,一般都有兩三桌人,多的有四五桌人,并且從三月初十起連唱三天三夜大戲,親朋好友都宿在這里看戲。說來奇,自從石鼓龍王廟行廟以后,每年上廟這天都是晴好天氣,就是要下雨也在前一天晚上或三月初十晚上才下,從不耽誤廟會。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