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足招隱牌坊
文/朱來順
古城鎮江的牌坊在老街深巷時有呈現,尤其在名勝古跡的景區,寺廟道宮的古剎數不勝數。而南山招隱寺的招隱牌坊常讓我駐足沉吟,流連忘返。
招隱寺是整個南山風景名勝景區的核心部分。這里風景優美,群山環繞,古木參天。不僅有泉可飲,有洞可探,有花可賞,有鳥可聽,而且還有極其深厚的文化積淀。一座招隱坊就是一本書,就是一回回書香涌動的人文故事。當你步入招隱景區,拾步上山途中,須臾間抬頭可見有一座玉石繞砌,玲瓏鑿就的高大的牌坊矗立在茂林修竹、溪流淙淙的入山路口。這座牌坊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1981年重建。整座牌坊由四根石柱組成。坊上有石刻,上額:“宋戴颙高隱處”,下額:“招隱”二個大字。內聯:“讀書人去留蕭寺,招隱山空憶戴公”。外聯:“煙雨鶴林開畫本,春詠鸝唱憶高蹤”。研讀牌坊的楹聯,告訴我們招隱寺從南北朝至宋朝期間這里先后隱居過三位先賢雅士。
招隱牌坊的楹聯中的上額“宋戴颙高隱處”道出了第一位隱居南山的當屬南朝著名藝術家戴颙。南山的招隱山原名獸窟山,據傳就是因為戴颙隱居此山,拒不出仕而名。招隱山上招隱寺是由戴颙故宅改建而成。據說戴颙只生一女,在他逝后,其女為繼承父親事業矢志終身不嫁,舍宅為寺。唐駱賓王有詩云:“共尋招隱寺,初識戴颙家。還依舊泉壑,應改昔云霞”。戴颙才華橫溢,不僅擅長丹青,在雕刻上造詣亦頗深,他最精通的是絲竹和作曲。由他改編、創作的《廣陵》《游弘》《止息》三部曲章若聞天籟,尤為傳世佳作。戴颙也成為中華音樂史上一個不朽的名字。
招隱牌坊楹聯的下額“招隱”二字對應上額的“宋戴颙高隱處”更顯奇妙可圈。相傳宋武帝劉裕對戴颙極為賞識,并屢加詔聘,請他入仕為官,但戴颙一心潛研所學拒詔不出。這一招一隱便引來牌坊中“招隱”二字。
牌坊內聯“讀書人去留蕭寺,招隱山空憶戴公”。讀書人指的是南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蕭統 ,南朝梁代著名文學家,南蘭陵郡蘭陵縣(今鎮江丹陽)人,是梁武帝蕭衍長子。兩歲時立為太子,十二歲開始協助父皇梁武帝打理朝綱政務,成為當朝實際上的“副二”之君。蕭統一生酷愛讀書,性愛山水,游學各地,廣結賢人文士。當蕭統來到南山招隱寺,被如夢如幻的世外桃源佳境所吸引,他終于尋覓到夢寐以求的讀書環境。遂決意放棄皇權的誘惑和宮廷的奢侈生活,留居南山招隱寺,潛學研文。他在招隱山中筑讀書臺建增華閣,并盛邀劉勰等十多位文學大家咸集招隱寺,在他的主導下收錄了上起先秦下至梁朝800多年間優秀詩文詞賦共計七百余篇,集賢編纂了中國第一部詩文總集,史稱《昭明文選》。
招隱牌坊的外聯的兩句“煙雨鶴林開畫本,春詠鸝唱憶高蹤”主要敘述北宋著名書法家、畫家,被史上稱為宋四家之一的米芾。米芾祖籍山西,曾遷居湖北襄陽,后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米芾的書畫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畫獨具風格。特別是在書法上頗有造詣,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米芾擇居鎮江,在此完成了書法理論名著《海岳名言》,并開創了“米氏云山”新畫派。煙雨鶴林開畫本是米芾對南山自然景色的情有獨鐘。他把南山淡靄輕嵐、晨煙暮雨譽為煙雨鶴林開畫本。并認為南山本就是一幅天造地設的山水畫,無須宣紙的點繪。“春詠鸝唱憶高蹤”則向我們展現出每到春天的清晨,當人們聽到招隱山林中黃鸝悅耳動聽地鳴唱時,不由得就會想起這里曾是戴颙隱居扶琴整弦的天籟之聲的場景,同時還在彌漫著書香氣息中裹挾著瑯瑯的讀書聲。
招隱牌坊中的字里行間透析著招隱山中蘊藏著的中華文明的脈絡,承載著一段段優秀的人文歷史。每每佇立在招隱牌坊下,仿佛聆聽一位仙風道骨老人輕吟淺詠招隱山那過去的故事。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