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鎮江的車匠鋪子

老城區近80歲的陳師傅,祖傳制作木盆木桶 圖:任德發 攝
文/任德發
車匠, 在從前和木頭打交道的手藝人,專門生產制造木頭的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其工藝差不多與“車、鏇”相關,利用簡單的人工動力的車削木頭的車床,車制不同的木頭圓柱制品。常見的有木帆船上的各種定滑輪和動滑輪,工業上配套的圓柱零部件。還有手藝人的工具,飲服行業的搟面輪子搟面杖,以及日常生活中大到床腿、櫥腿、桌子腿,小到鍋鏟銅勺的柄子、廚刀把子等。
再比如娛樂場上的康樂球,雜技行中的空竹抖嗡,體育界的象棋棋子等,連同農業生產中使用的鐵鍬柄子,釘耙、鋤頭把子,轱轆輪子、風車把手……這些東西看起來雖簡單,但深究起來學問頗深。上述這些物件在車匠店內都有,脫貨的可以定做,異形的可以依葫蘆畫瓢來仿制。更有那從前夏天穿的木拖“鞋”, 它除了澡堂子內一年到頭都要用以外,百姓們天熱時都要用它靸腳,鎮江人俗話叫做“木靸子”。 即用木板制成鞋底樣,前方釘上一條帆布帶或橡膠帶,套在腳上走路,走街串巷時“突啦”“突啦”噪聲一片。再如木屐,木板鋸成鞋底大小,兩面刨光,下面前后釘有兩根木條,捆綁在鞋子上走路,以前都是一般貧苦人冬季雨雪天穿著出門的,車匠店也有賣。這些傳統產品幾千年前就傳到海外,如今的日本人還在用。
車匠鋪子的另一類主打產品是異形木頭制品,其代表就是木楦頭,皮鞋廠做皮鞋,修鞋匠上布鞋,從前家中補襪子,都需要木楦頭作為內部支撐。特別是皮鞋廠,其楦頭的大小、好丑,可直接影響到生產皮鞋的式樣,尺碼和肥瘦美觀,好的楦頭被皮鞋廠稱之為生命線的生產資料之一。做木楦頭從下料,粗加工到精加工,刨光打磨上蠟都很有講究,特別是精加工,全憑匠人一把斧子,把成形的木頭砍成所需的式樣標準要求。再就是楦頭表面的刨加工,楦頭被固定在長條杌上的工藝夾具上,不斷變換位置,匠人不斷用數把不同的小推刨推刨,最后用木砂皮打磨,化臘上光,真是不容易的。另外還有一種產品就是工程隊使用的洋鎬柄子和缽斧柄子,尤其是洋鎬柄子,做起來費時費工,不光材料不能馬虎,因為它是要作為杠桿去撬,要承擔力的作用,制作時是不好用機械去弄,木料用斧子砍成粗粗形狀,下面全要靠人工用手推刨子去推,用眼力去目測頭子的形狀大小,否則就會影響安裝和使用。
上世紀五十年代前半期,鎮江城還有好幾家車匠鋪子,散布在城里城外,特別是城外中華路、大西路、獅子街、王家巷。這些地方靠近港口碼頭,木帆船上的定滑輪、動滑輪的生意占的比重較大,那是碼頭口過往船只眾多帶來的效果,另外中華路每天的集市貿易也是重要因素。1956年的社會主義改造,讓車匠鋪子合作化了,先是合作社,后是木模螺釘廠,再后隨著業務萎縮而銷聲匿跡了,其車木工藝則由家具廠、裝潢材料廠、木制品工藝美術行保留至今。車匠店業務萎縮原因很多:一是工業木配件的減少絕跡,就連使用最多的木帆船滑輪都改用金屬滑輪了;二是塑料工業的興起發展和鑄鋁業的發展,壟斷了皮鞋楦頭和日常生活中的木制品,如輕巧美觀耐用的塑料拖鞋就把“木靸子”送進了歷史檔案館。
上世紀初我家外祖父只身從揚州來闖鎮江,憑著一身車匠好手藝,特別是一把斧子砍楦頭有獨到的功底,且出樣能跟上時代發展的要求而站穩了腳跟。守在中華路上見證了大閘口這一帶的舟楫、碼頭,再到大馬路的車水馬龍。他在這兒扎根,立業成家,收徒授技,培養了眾多弟子,傳下了一批子孫。車匠行業合作化后,他被破格調到皮革制鞋廠,從合作社的社員成了國營企業職工,可算是木楦頭的老師傅了。

張師傅是我外祖父小徒弟的兒子,目前在鎮江做家具。圖:任德發 攝
如今車匠鋪消失了,目前街面上有些木匠加工店, 為群眾解決一些生活中需要的木工制品, 但遠沒有以往車匠鋪子內的產品多, 服務范圍廣。但車匠手藝人對社會的貢獻不應忘卻,其中有不少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才能。我懷念車匠鋪,也懷念外公,懷念在車匠鋪中的那段童年的歲月。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