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的“兵工廠”,貫穿吳國整個歷史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唐代著名詩人李賀的名句,使青銅兵器“吳鉤”的美名傳誦千古、家喻戶曉。吳國青銅兵器早在先秦就聞名遐邇,吳鉤,也稱金鉤,青銅鑄成,是春秋時期流行于吳越地區的一種短兵器,故此稱之為“吳鉤”。這種刀刃呈曲線狀的曲刀,相傳春秋時代由吳王下令鑄造。
春秋戰國時期,兼并戰爭連綿不斷,各諸侯國為了在戰爭中獲勝,不斷改進和大量制造各式各樣的武器。春秋中、晩期,吳國“益疆稱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一度爭霸中原,成為長江下游的一個強大國家。此間,吳國青銅冶鑄業的技術水平,以著稱于世的銅兵器為標志,遠超中原諸國。鑄造的青銅兵器,以劍、戈、矛為代表,無論文獻記載還是出土實物所見,質精物美,馳名列國,成為冷兵器里的典范。
說到青銅兵器就不能不提青銅寶劍,中國在春秋時代青銅鑄劍的工藝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吳越地區鑄劍的水平更是遙遙領先中原諸國。不但劍刃鋒利無比,劍身青銅合金自然形成的花紋與光澤還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其所需技巧,今天的工藝都很難企及。
2500年前的中國人能鍛制出鋒利的青銅花紋兵器,可以斬釘截鐵,這不是文學家的想象,而是中國冶金家的杰作。《戰國策》云:“夫吳干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說明當時的鑄劍師用金屬器皿來試劍是常事,足以媲美武俠小說中“斬金斷玉,削鐵如泥”的寶劍。
吳越青銅兵器所特有的幾何暗花紋飾,也堪稱吳越兵器技術一絕。對其制作工藝及形成機理,國內外專家們進行了長時間的探索和測試研究,所得出認識不一。上海博物館經反復考古模擬試驗,確認暗花紋飾系采用富錫膏劑作加熱擴散呈色,由此揭示了我國早在2500年前已掌握了一種特殊而精湛的表面合金化技術。這種技術使青銅器表面既產生裝飾效果,又具備防腐功能,是吳越青銅匠師們對我國古代科學技術上取得的一項了不起的卓越成就。

孫家村鑄銅遺址
2015年11月,為配合鎮丹高速公路建設,南京博物院、鎮江博物館對孫家村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孫家村遺址位于鎮江新區丁崗鎮,北距長江及吳國貴族土墩墓群所處的長江南岸山脈約10 公里,東北距斷山墩遺址約3.6 公里。遺址總面積1.2萬平方米,由臺地和環壕組成。保存較完整,布局獨特,是一處與青銅鑄造有關的遺址。
遺址外側有環壕,緊鄰環壕內有環形土壟,環壕的作用相當于護城河,土壟則類似于城墻,形成了兩道封閉性的防御工事,這是首次在冶煉基地外圍發現環壕。據考古專家推測,2600多年前,這里是一個非常機密的所在,出于保密等需要,周邊可能有士兵把守,只有相關人士才能進出。
遺址出土了一批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的遺物,以陶、瓷器為主,有鼎、鬲、罐、瓿、盆、缽、豆、碗等,出土石器量較少,有斧、錛、錘、礪石等。
遺址有窯、爐、蓄水池的痕跡,出土的與鑄造相關的遺物,尤為重要。遺物中有陶質和石質兩種范,均為合范,截面呈半圓形,模腔有澆注形成的灰綠色玻璃質層,從模腔形狀分析是用于鑄造兵器和工具類器物的模具。坩堝僅見殘片,用黏土燒制而成,夾有砂粒,內壁有銅液殘留。伴出較多銅渣、銅器,未見銅礦石。銅器有兵器、工具兩類,器形有戈、刀、削、箭鏃、斧、錛、鐮刀等。
吳國已經進入青銅時代,但此前一直沒有發現青銅器生產地。考古發現與冶鑄有關的遺跡遺物,說明孫家村遺址極有可能是當時吳國青銅器的“生產地”之一,應該是吳國設立的一處國家所有的青銅鑄造工廠。這座青銅鑄造工廠的始建年代為西周早中期,延續使用至春秋晚期,時間長達600年,貫穿吳國整個歷史。
鎮江大港區域為吳文化的發祥地,分布著較多的高等級貴族墓、臺形遺址,構成了吳國遺跡群,孫家村遺址位于該遺跡群的南部。考古發現,這一區域遺物、遺跡十分豐富,表明此處人口眾多,可能是吳國的一個中心區域。
專家們認為:吳國都城有一個從寧鎮山脈向太湖平原遷移的過程,而孫家村遺址一帶很可能就是吳國早期的都城所在地。隱藏在孫家村遺址的神秘“兵工廠”,為證明鎮江是吳文化的發祥地提供了有力證據,對研究吳國冶金技術及地域文明具有重要意義。(張劍 馬彥如)
本文圖片為資料圖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