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傳傳說》之鎮江淵源

新編傳統揚劇《白蛇傳》(資料圖)
文/羅戎平
《白蛇傳傳說》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江蘇鎮江是其重要的發源地和民俗文化圈的中心地帶,其源流可追溯到遠古時期的蛇崇拜。
蛇是一種爬行動物,在自然界堪稱強者,能水陸兩棲,預兆天氣,我國民諺有“燕子低飛蛇盤道,大雨不久就來到”之說。在陸地蛇很兇悍,攻擊性讓人畏懼,加之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及之身軀、頭部等形狀,被先民作為生殖的圖騰物;在水中,蛇相傳又是水的支配者和管理者,在農耕社會特別受人崇拜。在白蛇傳傳說中,白娘子能夠調遣長江之水和各路蝦兵蟹將等水族“水漫金山寺”,也是比較合乎情理的。
鎮江地處吳頭楚尾,當地先民自古就在寧鎮山脈一帶生息繁衍。殷商以前,這里的原始居民荊蠻族即有“斷發文身”的習俗,先民們希望自己的身體能像蛇軀的花紋一樣,可以得到像蛇這樣的崇拜物的保護。因而,早在初唐時,鎮江就萌芽了金山寺和尚降伏白蛇的原始傳說,距今有1000多年歷史,它為白蛇傳傳說在鎮江的不斷完善和發展提供了沃土。
《白蛇傳傳說》講述了美麗的白蛇為報答許仙救命之恩,在四川峨眉山歷經千年修煉,幻為人形,下山與之結為夫妻的故事。為和許仙相遇,白娘子在杭州西湖施計借傘;為救夫君性命,白娘子從鎮江飛越昆侖山勇盜仙草;為夫妻團聚,又在鎮江水漫金山。為了愛情,白娘子九死一生,其情其景,感人肺腑。
白蛇傳傳說基本成型于南宋,至遲到元代已被文人編成雜劇和話本,明代著名劇作家馮夢龍編纂的擬話本《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是該傳說最早的也是較為完整的一個文本。馮夢龍曾在丹徒縣(鎮江市)做過儒學訓導和教諭,這使他有機會熟悉和了解鎮江的自然環境、地域特征和相關的民間傳說。鎮江在宋代的真實地名和景觀,如“針子橋”“五條巷”“鎮江渡口馬頭”“金山寺”等都被他編進了話本之中。
到了清代,該傳說又有進一步拓展,出現了“水斗”情節,特別是“水漫金山”一時家喻戶曉,風靡神州。故事中白娘子與許仙的矛盾,也轉換為白娘子與法海之間的斗爭,這類故事典型的文本記錄出現在乾隆年間方成培的昆劇《雷峰塔傳奇》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白蛇傳傳說又有了新的理想結局——“轟塔團圓”。這是人民大眾非??陀^的一個心理愿望,典型的文本記錄出現在田漢的京劇《白蛇傳》中。此后的白蛇傳傳說繼續發展延伸,無論是講唱、影視或小說創作等,都是以此為基礎進行編創的。
不可否認的是,白蛇傳傳說是我國民間口頭文學史上的珍貴活化石,是國內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傳說之一,其故事在我國各民族三百多個戲曲藝術劇種,以及在影視、連環畫等各種藝術形式中都有普遍的反映。其中的生活性情節“保和堂施藥”、轉折性情節“端午驚變”、高潮性情節“水漫金山”等均發生在鎮江,讓鎮江名揚天下。“水漫金山”一詞由于人所共知的原因,被轉化為一句口頭俗語收進了我國1990年出版的《漢語大詞典》中。故事里的“金山寺”“白龍洞”“法海洞”等既成為鎮江旅游文化中人見人愛的重要風物遺跡,也是大眾百姓在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故事話題。
同時,該傳說對一些國家特別是周邊國家和地區產生著深遠影響,類似的故事內容出現在印度的舞劇、越南的嘲劇、日本的電影、朝鮮的故事,乃至美國的戲劇、韓國和澳大利亞的郵票中。
對于鎮江本土來說,白蛇傳傳說還包蘊著極為豐富的鄉風節俗,每逢端午佳節,鎮江各劇場和書場(農村是搭臺演出)都會輪番地演出有關白蛇傳傳說的戲劇、曲藝,如揚劇《上金山》、清曲《水漫金山》就是其代表性作品。不僅如此,鎮江家家戶戶吃“十二紅”、喝“雄黃酒”,門上插菖蒲,身上揣香包,民眾還會有組織地開展“龍舟大賽”,并自發地聚集在集鎮演講和演唱與《白蛇傳》有關的鮮活“故事”,而“麒麟唱”“耥草山歌”“蕩湖船”等民俗表演更是比比皆是。
所有這些與白蛇傳傳說有關的特異民俗事項,都成為鎮江白蛇傳口頭文化遺產和文化空間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要素。2006年,《白蛇傳傳說》被我國國務院命名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此可見,無論鎮江對于白蛇傳傳說,或是白蛇傳傳說對于鎮江,都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