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空永聚的李佩、郭永懷夫婦

李佩與郭永懷在康奈爾大學

晚年李佩
文/圖 張大華
在中國向國際小行星組織申請命名的小行星中,有兩顆以夫妻兩人名字同時命名的小行星,這就是李佩星和郭永懷星。命名伉儷行星,這在中國是第一次,在國際上也是第一次。
李佩(1917年12月-2017年1月),女,鎮江人。她的父親李保齡出生在鎮江城內小商人家庭,1910年在上海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鐵路專科畢業后,作為清政府官派生赴英國伯明翰大學留學,學成歸來后先后在北京技術學院、北洋大學、天津開灤礦務局等處工作,1922年與丁文江、翁文灝、李四光等發起創立“中國地質學會”,是中國現代地質事業的先驅者之一。新中國成立后,李保齡在天津開灤煤礦總局總工程師的任上干到退休。李佩在北京出生、上學,抗戰期間隨北京大學南遷至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畢業后到重慶,在中國勞動協會從事勞工福利與國際聯絡工作, 1945年隨朱學范、鄧發出席在巴黎舉行的國際工會聯合大會。之后,李佩又出席了在巴黎召開的第一屆世界婦女大會,并當選為大會執行理事。1947年2月,她赴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畢業后在康奈爾大學語言學系教授中文。在此期間與郭永懷結婚,1956年10月與郭永懷攜幼女郭芹回到祖國。回國后,李佩長期在中國科技大學和中科院大學外語教研室教授英語,任外語教研室主任。
李佩的丈夫郭永懷(1909年4月-1968年12月)是山東榮成人,1935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物理系,1938年前往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學習,隨后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理工學院師從世界氣體力學大師馮·卡門研究可壓縮流體力學,成為錢學森的師弟。1945年獲得博士學位后,前往美國康奈爾大學航空工程研究生院任教,1949年他創立了流體力學的“奇異攝動理論”,成為馳名世界的科學家。1956年底,在錢學森數次邀請下,郭永懷和李佩夫婦沖破美國種種阻礙,回到祖國。得知郭永懷夫婦歸來,周恩來總理第一時間接見了他們。回國后,郭永懷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擔任副所長。1960年,蘇聯撤走全部專家后,郭永懷臨危受命,與王淦昌、彭桓武成為中國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 他是一位為中國建造原子彈、氫彈、導彈和人造衛星都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1968年12月4日,因飛機失事而意外犧牲。得知郭永懷意外犧牲后,周恩來總理中斷接見外賓活動,淚流滿面,良久不語,下令徹查事故原因。1999年建國50周年前夕,郭永懷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國家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科學家。
郭永懷因公殉職后,李佩以杰出的教育成就踐行著與丈夫共同的使命。1978年,李佩白手起家創辦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外語教學部和國內首屆應用語言學研究生班,招生規模達到空前的800人,為開放的中國培養了大批與世界接軌的前沿人才,她編寫的英語教材榮獲國家優秀教材獎。她打通了中國學生申請美國獎學金的渠道,直接開啟了改革開放后中國學生自費出國留學的大潮。1979年,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教授為給國家培養物理研究人才,創辦了“中美聯合招考物理學學生”(CUSPEA)項目,李佩負責項目英語筆試的出題和評卷工作,因為通過考試的學生成績優異,因此在給美國大學的推薦信中,英文水平證明書只要有李佩的簽名,都會得到認可。
在長達百年的人生中,李佩有太多常人難以承受的苦難,“文革”中被打成特務,中年喪夫,晚年喪子,可她依舊風輕云淡,后半生憑借在應用語言學方面的卓越貢獻,被冠以 “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中關村的明燈”等稱號。
回國以后,由于郭永懷工作的高度保密性,李佩、郭永懷夫婦兩人聚少離多,李佩甚至一直不知道郭永懷到底做什么事,直到1964年10月,中國首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看到丈夫欣喜失態的樣子,她才隱約有所覺察。為了彌補生前缺憾,百歲高齡的李佩向組織提出了逝世后與丈夫合葬的要求。2017年清明節,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為郭永懷、李佩夫婦舉行了合葬儀式。墓碑上寫著:“一對伉儷,兩種傳奇。懷瑾佩瑜,師表后繼”。他們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郭永懷塑像下,相依而眠,訴說著已經分離半個世紀的悲欣交集。
為紀念李佩、郭永懷夫婦為國家人民作出的卓越貢獻,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聯合申請,2018年7月,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向國際社會發布公告,將編號為212796號與212797號的小行星,永久命名為“郭永懷星”與“李佩星。” 公告說,“郭永懷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首任化學物理系主任,是中國近代力學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力學、應用數學和航空領域做出過杰出貢獻”;“李佩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著名語言學家,在外語教學和研究領域做出過杰出貢獻,被譽為‘中國應用語言學之母’”。從此,人們仰望星空,就能仰望到一個時代,仰望到一對夫妻終身為國家奮斗的人生傳奇。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