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徒狀元李承霖之謎團
文/周福全
明清兩朝的科舉考試,丹徒共考取進士165名。其中有明弘治三年的探花靳貴,清康熙六年的榜眼張玉裁,清乾隆二十五年的探花王文治。李承霖于道光二十年(1840)殿試中“第一甲第一名”,成為丹徒歷史上惟一的一位狀元。筆者根據近年來掌握的一些資料,對圍繞李承霖的諸多謎團進行了考證。
先來說李承霖家祠府之謎。李承霖,字雨人,號果亭。生于嘉慶十三年(1808),卒于光緒十七年(1891),年八十四。李承霖中狀元后,按慣例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道光二十三年,他出任廣西鄉試正考官,旋授廣西學政。當時,找人替考之風甚盛,李承霖到任后,嚴申科場條規,考風遂變。道光二十六年,任滿回京,入值上書房,教皇五子讀書。累遷到翰林院侍講學士。咸豐初年,李承霖的老母病死,他離職回籍服喪。咸豐四年(1854),咸豐皇帝詢問李承霖近來如何,大學士翁心存致函李承霖,勸他出仕。李承霖推說父親年邁,需要侍養。咸豐六年,老父病死,遂決志不出,老死鄉里。他著有古文詩詞多篇,編為《劫余僅存》。

蔣喬街道大橋村永豐圩,遠方高樓處為李承霖祖籍地永豐橋附近。 圖:周福全 攝

道署街曾是李承霖的故居之一 圖:周福全 攝
李承霖家族清時有兩次續譜,分別為光緒四年(1878),光緒三十三年(1907)。據續譜記載,李承霖,鎮江府丹徒縣人。他的出生地在哪里?這是鎮江人十分關心的話題。家譜傳記揭示說,李承霖出生在丹徒縣近郊鄉下永豐橋附近一個偏僻村莊,后來隨祖上全家進城,居住在鎮江府道署街一巷內。由于靠近道署衙門,連續不斷來衙門慶功報喜的人們,一邊敲鑼,一邊打鼓,鳴放鞭炮。這種繁鬧的氣氛打擾了李承霖祖居的安靜環境,祖上索性將祖屋改建成自家的祠堂。隨后,李承霖又追隨祖上遷徙小市口宋紹興年間建的城隍廟街深巷內。那么,李承霖考中狀元后,道光皇帝御賜的狀元府建在哪里?顯然,狀元府建于距離祖宅和祖祠不遠的地方,具體的地點,也許當年的狀元府早已毀于歷代戰火,未能留下任何歷史遺跡,有待考證。
李承霖曾有一段時間為避亂而隱居泰州,來看一下夏家花園的“狀元府”,似乎也有謎團。位于泰州市泰縣(今姜堰區)溱潼鎮境內夏家花園是一個私人花園,也稱為李承霖避難泰州的“休息庵”。有人說泰州大林橋附近的這個夏家花園是皇帝賜予李承霖的狀元府第,其實,這應該是李承霖當年避難的居所,不能與李承霖狀元府混為一談。
原鎮江師專教授嚴其林編著的《鎮江進士研究》一書說:“咸豐初,以丁母憂返里守制。李承霖為其母守制后,不再復出,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占領鎮江,李承霖一家避居鎮江東鄉黃墟村,繼因其父癱,決定不再復出。”原江蘇省文史館館員李為揚先生曾說李承霖46歲時避難泰州。夏家花園誤為狀元府,李承霖后裔揚州的一支李乃昆認為,這并非是無緣無故,因為李承霖避難數年,落腳住在夏家花園,當地老百姓聞知李承霖是一個狀元,索性把他居住的花園稱為狀元府。李承霖在《劫余僅存》書中注明他所居住與寫作的夏家花園是“休息庵”,這就是最好的歷史佐證。
最后一個問題,即狀元墳的具體位置也是謎。李承霖從丹徒遷徙泰州潼溱夏家花園,死于泰州,歸葬鎮江。《李氏續譜》記載李承霖死后葬在鎮江市城西高資的高麗山小銀窩的燕子阡,當地群眾稱之“狀元墳”。然而,鎮江市一些文史愛好者,曾經多次前往高麗山小銀窩的燕子阡,想尋訪李承霖的“狀元墳”的墓地,可惜都是無功而返。筆者認為,小銀窩是一個風水寶地,到了小銀窩猶如到了一處神秘之地,上山前需經過小銀窩水庫,此山形狀像似一只口袋,進入此山就似進入銀窩口袋。至深處環境優美如畫,李承霖的“狀元墳”應該就在山的深處。據說小銀窩之山曾成為軍事要寨,“狀元墳”早在備戰備荒時期,就被推為一片平地,所以至今難尋蹤跡。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