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名古今的唐中和銅鐘
文/圖 楊再年
古城丹陽是一座在大運河滋潤下發展起來的城市。現今市區斷斷續續的城河就是古代貫城而過的大運河遺跡,那一座座似虹臥波的石拱橋就是最好的見證。
唐朝時,運河丹陽段已是“兩岸饒商賈”。河道舟船如梭,過往的商旅不僅看慣了船上的白帆,聽慣了槳聲、櫓聲和船工的號子,而且在每逢農歷初一、十五的日子里,同丹陽城的百姓一樣,他們還可以聽到雄渾的古剎鐘聲,正是“丹陽城西朝陽寺,朔望鐘聲到客船”。
王珣舍宅朝陽寺
丹陽朝陽寺,在宋《嘉定鎮江志》中就有記載,只是《嘉定鎮江志》原書早已佚失,但從清代阮元珍藏的《嘉定鎮江志》抄本中得知原文是“王宅,在丹陽縣南一里,后舍為朝陽寺。”這座舍為朝陽寺的王宅,《元史》卷十二云:“晉王珣宅,在縣市中,后舍為朝陽寺。”明證朝陽寺的前身為晉王珣的居宅。
王珣,是東晉著名書法家王導之孫,王洽之子,王羲之的侄子,工書法,他的行書《伯遠帖》與王羲之《快雪帖》、王獻之《中秋帖》,俱被清乾隆收藏于內府藏所。這藏所稱“三希堂”,以至王珣的名字與王羲之、王獻之并重于中國書史。而王珣《伯遠帖》被認為是傳世唯一可信的東晉名家署名書法真跡,歷1600多年,它完好如初,現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東晉南朝時,由于統治集團的提倡,大批佛教寺院興建,達官顯貴們舍宅為寺成為風尚,身為東晉內史的王珣自不例外,朝陽寺應運而生。在元《至順鎮江志》卷九《僧寺·丹陽縣》、卷十二《古跡·居宅·丹陽縣》條中均有記載。卷九《僧寺·丹陽縣》條中對朝陽寺的變遷有著詳細的記述,文曰,內史王珣舍宅為寺,寺本名顯陽,因避中宗李顯諱,改名朝陽,開元、天寶年間重修,寺門西向易以南向,前臨市街。宋大中祥符年間,真宗趙恒賜額“普寧”。從此,朝陽寺更名普寧寺。
歲月流逝,原距縣治南一里的普寧寺,雖坐落未變,但隨著丹陽城域由西向東展拓,則位于丹陽城西了。而今,蕩然無存的普寧寺舊址上,矗立起江蘇省丹陽高級中學教學大樓。
雖如此,丹陽朝陽寺名載正史,有案可稽。而歷唐、宋、元、明、清和民國的朝陽寺古鐘,常引發世人的歷史記憶。
名聞遐邇古佛鐘
遠在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出于娛樂的需要,勞動之余從敲擊工具發出鏗鏘之聲中得到啟發,創造出了陶鐘。在陜西省西安市距今五六千年龍山文化遺址出土一只僅有火柴盒大小的陶鐘,被認為是中國鐘的始祖。之后,古鐘從陶制發展到金屬質地,金屬質地的鑄鐘又有銅者上,鐵者下之分,從個體鐘發展到組合的編鐘。從擊發較單調的音響到演奏樂曲,出現過“鐘鳴鼎食”的時代,乃至發展成為祭祀、求雨、驅疫、射儀、王師大獻、慶祝凱旋等活動無一不用的重器。還有與青銅禮器組合,以其組合器物的多寡來區分統治階級不同的級別。功能的變化,豐富了鐘的種類,繼陶鐘之后,我們的祖先還先后發明了各種樂鐘、朝鐘、佛鐘和道鐘……逐步形成了一個鐘的王國。
魏晉南北期時期,匠人為適應弘揚佛法的需要,汲取保留有華夏中原文化特征,橫截為中空正圓形的金剛鈴的特點,在傳統的外觀作合瓦狀,橫截為中空扁圓形的編鐘之外,創制出了外觀似筒狀,橫截為中空圓形的中國佛鐘(亦稱梵鐘),從而展現了寺院“晨鐘暮鼓”的新格局。根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現存最早的佛鐘實物,鑄造于南朝陳太建七年(575),但早遠渡大洋,被日本國東京一個叫井上源太郎的人收藏著。中國國內現存最早的佛鐘實物就數唐代的遺物了。丹陽朝陽寺古鐘就是此族中的一員。
丹陽朝陽寺古鐘,銅質,因鑄造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為區別其他銅鐘,故稱之為唐中和銅鐘。它是由信女王十四娘捐款鑄成,懸掛于寺內鐘樓。《增一阿含經》說:“若打鐘時,一切惡道諸苦並得停止。”刻有經咒的佛鐘,每被敲擊一次,猶如誦經一次,如俗話所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鐘能使人脫苦得樂,鑄鐘人也就功德無量,王十四娘的名字及她所請佛教經文被鐫刻在鐘上。當然,她的功德不在對佛教的虔誠和追求,而是為后世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唐中和銅鐘因其有1100多年的歷史資歷,在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的四口古銅鐘中,勝過泰州南唐銅鐘、淮安金代銅鐘和南京鼓樓明代銅鐘,以譽稱“江蘇第一鐘”而聞名遐邇。
歲久彌珍惠后世
(一)傳承泥范鑄造工藝
在我國古代金屬加工工藝中,鑄造占有突出的位置。我們的祖先通過世代相傳的長期生產實踐,創造了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傳統鑄造工藝。其中泥范、鐵范和熔模鑄造最為重要,被稱之為古代三大鑄造技術。丹陽唐中和銅鐘就是采用我國傳統的泥范法,用四圈泥范套合戴帽,頂注式一次澆鑄出這口高2米許,橫截口徑有1.41米,厚0.11米的銅質佛鐘。它的內壁幾乎沒有缺陷,表面光滑嚴密,范縫細并經過磨銼,表現出高超的鑄造水平。
傳統的泥范鑄造技術,繼往開來,從唐宋時期起,用泥范鑄造大型和特大型鑄件有著很大的發展。北京大鐘寺明代特大銅鐘就是典型實例。它鑄造于明永樂年間(1420年前后),器型龐大,通高6.75米,最大直徑3.3米,鐘體內外遍鑄文字,有用漢文和梵文書寫的佛教經咒一百多種,總計二十三萬多字,字字雋秀,筆畫工整,是明初楷書“臺閣體”書法的代表作。這口重約九萬三千斤的精美大鐘,每當鐘聲響起,音色圓潤深沉,聲傳方圓百余里,余音可持續三分鐘,其聲播距離在世界古鐘中名列前茅。鑄造于十五世紀初的永樂大鐘,在其后的三個世紀里,一直保持世界最大鐘的紀錄,是當之無愧的“鐘王”。值得注意的是,永樂大鐘是傳承發展從唐宋時期起鑄造大型和特大型鑄件的技藝,采用地坑泥范法鑄造的,可以說唐鐘是它的“祖師爺”,丹陽唐中和銅鐘是唐代佛鐘中的佼佼者被廣泛關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北京鋼鐵學院《鐘王的秘密》攝制組專程赴丹陽“探秘”,拍攝唐中和銅鐘,以永樂大鐘為鎮館之寶的北京大鐘寺博物館征集唐中和銅鐘的圖文資料,豐富館藏。
(二)刮目相看中和鐘
唐代,古鐘造型呈現多元化的趨勢,成為當代收藏家們青睞的研究對象。收藏界根據鐘體形制和裝飾特征將唐鐘劃分為“荷葉口”造型銅鐘、直筒造型銅鐘和“荷葉口直筒”造型銅鐘三類,其中“荷葉口直筒”造型銅鐘數量極少,因為這類銅鐘能將“荷葉口”與“直筒造型”完美結合而彌足珍貴,令人刮目相看。唐中和銅鐘被收藏家作為范例向社會推介:“鐘頂為平面且面積較大,與‘直筒’造型銅鐘較為相似。鐘肩為平肩,呈現出弧形,鐘身上下直徑差異不大,鐘腰位置周長最大,鐘口為波浪形‘荷葉口’”。

圖1
唐中和銅鐘立面呈微開的蓮花狀,鐘唇六曲,形似藏家所云“荷葉口”。鐘體鑄出的矩形、梯形紋飾,分八塊布圖,質樸大方,簡而不陋,增強了銅鐘的立體感和飽滿度。鐘紐造型為連體雙龍(圖1),頭有雙角,長舌吐出直逼鐘頂復又微微上卷,身體滿披鱗甲,四足撐立,形象生動而逼真,設計者匠心獨運,塑造出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龍子蒲牢的形象。蒲牢生性好鳴叫,于是被量才安置,鑄于鐘頂,期望能因蒲牢相助鐘聲洪亮悠揚。
(三)鐘體鐫文信息多
1927年成書付梓的《丹陽縣志補遺》(附考證)卷之七《職官》,以《朝陽寺鐘文》為據,彌補了唐中和三年丹陽縣職官的缺漏。這口被稱之為唐中和銅鐘的朝陽寺銅鐘銘文云:“承奉郎潤州丹楊縣令李元翊、將仕郎守潤州丹楊縣丞獨孤岳、攝尉前行丹楊縣尉盛臻。”真名實姓,官階清楚。
一縣職官的官階,姓名鄭重其事地鐫刻在鐘體的正下方,可見朝陽寺銅鐘鑄成,在丹陽縣一定是萬人空巷的盛舉。至于鐘文中丹陽之陽,從木而不從阜,說明“楊”、“陽”音同古通。早于中和三年的唐《元和郡縣圖志》印行的就是“潤州丹陽”。
鐘體銘文還鐫有“銅鐘重五千五百斤,信女王十四娘捐款鑄造”字樣,證實了王十四娘捐款鑄鐘的善舉 。1984年,銅鐘搬遷時,我們有機會給它稱重,電子秤準確地報出了它實重6025斤。這為研究唐代衡量輕重及與現代斤兩的比率,又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數據。
風雨侵蝕,戰火摧殘,朝陽(普寧)寺鐘樓多次興毀,銅鐘多次墮地,直至后來寺院蕩然無存,銅鐘竟然奇跡般地安然無恙。這與其說是佛主的庇護,毋寧說是唐代鑄匠技藝的巧奪天工。

圖2
丹陽銅鐘是珍貴的,人們倍加重視。民國初,銅鐘從荒蕪的寺院舊地移置丹陽公園內,以六只小石獅拱托并建亭保護。1972年因丹陽公園廢止,銅鐘又移至縣文化館強化管理。1984年經江蘇省文化廳批準,銅鐘遷至丹陽人民公園內。為保護這一珍貴文物,它已不再被懸掛敲擊,仍由六只小石獅拱托,新建一座仿古六角亭為它遮陽避雨(圖2)。亭柱間以欄柵阻隔人們的步履,使銅鐘看得見摸不著。人們不再追求它那“聲聞數十里”的聲響。它作為一座顯示古代工匠驚人想象力和創造力,具歷史性、科學性和藝術性的“智造”珍品,吸引中外賓客紛至沓來,觀賞、贊嘆,真是此鐘無聲勝有聲。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