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軍南下北上的秘密通道——辛豐橋

陶勇、粟裕、葉飛、王必成合影(從左至右)
□ 孟憲威
辛豐,位于鎮江丹徒區東南部,古時又稱新豐,李白詩中的“南國新豐酒”即指此處。這里北近長江,南臨京滬鐵路,地處大江南北的交通要津。千年以來,京杭大運河穿鎮而過,明萬歷年間始建跨河之橋,清康熙年間傾圮重建,后定名為辛豐橋。橋為單孔石拱橋,橋面由三塊大方石鋪成,建成后直至20世紀70年代初,除清末修建的滬寧鐵路大橋外,辛豐橋一直是丹徒越河三叉河口至丹陽段數十公里運河上唯一的橋梁。
抗戰時期,日偽在辛豐修筑據點,并控制辛豐橋以封鎖運河。經過鎮江地方黨組織的爭取,駐辛豐的偽自衛團長趙秉伯暗中傾向抗日民主政權,辛豐橋亦為我方所控制。1942年起,新四軍第一師三批主力部隊南下以及葉飛、劉先勝、王必成、陶勇、鄧振詢等高級干部南來北往,均曾經辛豐橋通行。辛豐橋成為新四軍穿越運河封鎖線一條快捷、可靠的秘密通道。
當時,蘇中、淮南兩大抗日根據地至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之間,日偽設置了三道封鎖線:長江、運河和京滬鐵路。1941年8月,面對蘇南反清鄉斗爭的嚴峻形勢,中共華中局和新四軍第六師師長兼政委、蘇南區委書記譚震林指示(京滬)路北特委,要著重加強長江南北、鐵路南北交通線工作,在任何困難條件下都不得中斷。為此,1942年3月,路北特委成立鐵道工作委員會(簡稱“鐵道工委”),以鎮江到丹陽為重點,開展鐵路兩側各5公里區域內的敵占區工作;控制丹陽和新豐車站;確保運河、鐵路南北的交通暢通。
鐵道工委經研究,決定以辛豐鎮為中心,建立一條新的秘密交通線。這項任務首當其沖就是要做好駐辛豐鎮的偽鎮江縣第四區自衛總團的工作。自衛總團團長趙秉伯是辛豐本地人,抗戰初期拉起地方武裝,收有徒弟幾千人,是地方實力派人物。雖然趙部后被日偽收編,但有被脅迫性且其本人具有一定民族正義感。鐵道工委決定派副書記董必成深入虎穴,前往辛豐拜訪趙秉伯,開展統戰工作。
會面當天,趙秉伯在自衛總團團部的院子里布置了兩個長槍班,士兵全部端著上了刺刀的步槍;另有一個短槍班,士兵手里提著打開機頭的盒子槍,虎視眈眈地分列兩行。而單刀赴會的董必成毫無懼色,穿過槍林刀叢,登堂入室與趙秉伯當面坦誠交談,傳達上級指示,曉以民族大義。趙秉伯一方面欽佩于新四軍干部的大無畏精神,一方面也對新四軍高層并未把他作為漢奸看待而感到寬慰,于是同意與新四軍建立聯絡。
此后,通過雙方交往的深入以及鐵道工委細致的教育和爭取工作,趙秉伯很快轉變過來,偽自衛總團也實質上成為鐵道工委的外圍武裝。鐵道工委靈活運用打拉策略,廣泛開展交朋友工作,繼而解決鄰近的黃墟鎮、西山背和后北等偽軍據點的問題,同時教育、團結、爭取偽鄉保長中的大多數,最終打開了局面。新的秘密交通線從丹北到黃墟,經辛豐橋,過京滬鐵路,再越鎮丹公路到丹陽縣境,通往茅山地區。從此,敵人戒備森嚴的運河、鐵路封鎖線成為我方人員自由穿行的坦途,若有新四軍大部隊和重要領導過運河,辛豐橋即成為快速通道。
1942年下半年,中共蘇皖區委副書記鄧振詢前赴蘇北。途經辛豐時,鄧振詢與隨行的警衛班、秘書、挑夫等共10余人,由鐵道工委安排,夜晚住宿在辛豐橋旁的偽軍碉堡附近,第二天過橋北上。
1942年12月31日,王必成率新四軍第一師二旅主力2000余人南渡長江,加強蘇南的抗日力量。部隊過境辛豐時,因人多時間緊,除一部分搭竹排過河外,其余均直接從辛豐橋上通過。
1944年12月,粟裕率部共7000余人從蘇中南下,開辟蘇浙皖邊區。部隊分東西兩路渡江,東路部隊由一師參謀長劉先勝、三旅旅長陶勇率領,從大港王家山嘴登陸,短暫休整后直插辛豐。12月29日晚,陶勇命令鐵道工委負責人安排部隊直接從辛豐大橋通過。偽自衛總團打開大橋兩端的柵欄,并提燈照明。新四軍老戰士程云回憶:“當我通過(辛豐)大橋時,看到有兩個偽軍持槍在佯裝站崗,大橋兩端還有路障,但中間讓出一條路,讓我軍通過。”
1945年4月7日,新四軍第一師副師長葉飛率第一旅主力以及淮南、蘇中數百名地方干部共6000余人,渡江南下支援蘇浙軍區。鐵道工委會同山北縣組織群眾安排食宿,并將部隊送過辛豐橋。經過辛豐據點時,為避免日軍察覺,巧用門板支撐住電網,在電流不斷的情況下使部隊順利通過。
從1941年秋至1945年6月,有10余批每批百人以上的新四軍部隊經辛豐的秘密交通線轉戰大江南北。從各敵后根據地和上海等城市中共地下組織派遣的工作人員及知識青年,從辛豐過境往來則更為頻繁,或3、5人一組,或10余人一批,零星分散行動,由鎮江地方黨組織接應護送。辛豐橋對堅持和發展大江南北敵后抗日斗爭作出重要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辛豐橋幾經拆建。1958年,拓寬京杭大運河鎮江至武進段,石橋拆除,建造臨時木橋。1972年,在原橋西側建造單孔懸鏈式雙曲拱橋,橋長92米,寬9.2米。2013年,蘇南運河鎮江段“四改三”,新建辛豐公路橋,總長365米,寬10.5米。
革命戰爭年代立下功勛的辛豐橋雖已消逝,但新的辛豐橋卻替代它堅守在大運河上。橋上,人車絡繹不絕;橋下,河水川流不息,猶如流淌的歷史,一頭承接著往昔的榮光,一頭續連著明日的輝煌。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