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卯橋畔話丁卯

“虹橋攬古”一景 圖:陳水源 提供

丁卯古運河風景區(qū)丁卯橋
文/陳水源
“流水城南路未遙,行吟三里到溪橋。”清代詩人法重正《丁卯橋懷古》所描述的丁卯橋是江南運河水源上的一座溪橋,近得出鎮(zhèn)江南門吟詩之間就到了,丁卯橋畔故景依舊;唐代詩人張祜稱這里是“小橋通野水,高樹入江云”;明代李夢陽撰寫的《石淙精舍記》記載:“丁卯橋負山帶江,據東南之會上游之地,其泉石巖壑之佳不在廬山陽羨下也”。丁卯橋下澗溪,是鎮(zhèn)江南山諸山之水匯流運河的溪流,屬運河高崗峽河地段,故有“泉石巖壑之佳”。古丁卯橋立于丁卯村頭,連接著丁卯村里長條青石鋪筑的古街,和著那古樸芳香的泥土味,使人陶醉!
據光緒《丹徒縣志》記載:“丁卯橋在丁卯埭港。晉元帝子車騎將軍裒鎮(zhèn)廣陵(今揚州),運糧出京口,因河水干涸,奏請扎壩,用丁卯日期,取名丁卯埭;后人在此建橋取名丁卯橋。”丁卯橋名傳千古,除了它是水陸交通要道,更重要的是文化的流傳。丁卯橋,原為石橋,位于鎮(zhèn)江城南2公里處的古運河上。丁卯橋的建筑是民族特色的單孔石拱橋,清代乾隆、道光年間曾兩次修繕。新中國成立后,丁卯橋仍保存完好,造型美觀,是著名的古代橋梁之一。1980年,因修筑丁長公路(丁卯橋至長崗),拆毀舊橋,在原橋址北重建板梁式公路橋,仍沿用丁卯橋舊名。1995年,因丁卯橋路拓寬,將古丁卯橋易地保護。
古時丁卯村屬丹徒縣崇德鄉(xiāng),村名因丁卯橋名而得名。1983年前,屬丹徒縣丹徒鄉(xiāng),稱丁卯行政村;1984年劃歸鎮(zhèn)江市潤州區(qū),1992年劃屬京口區(qū),1998年6月,由丹徒鎮(zhèn)析置丁卯街道。如今的丁卯,實現(xiàn)了從行政村到城市副中心的華麗嬗變。
1992年以來,鎮(zhèn)江在古運河水利風景區(qū)的開發(fā)建設中,突出以“古商市井、虎踞南門、丁卯攬古、丹徒追古、運河屋脊”為核心景觀的5個功能區(qū)段。而以“丁卯攬古”景觀標志的丁卯運河廣場是整個鎮(zhèn)江古運河的門戶和重要活動場所,此段運河水面寬60米、長450米,總面積兩萬平方米,由西段的運河主題文化廣場和東段的虹橋攬古兩區(qū)組成。運河主題文化廣場,由上、下兩層場地組成,主要景點有牌樓、神獸柱、文化壁雕等。在丁卯運河廣場東側,新建的仿古許渾別墅別具一格。許渾(788-858),唐代著名詩人。唐文宗大和年間中進士,當過當涂縣令、監(jiān)察御史。許渾長期定居丁卯橋,在這里讀書寫詩,并把詩集取名為《丁卯集》。
如果說古丁卯橋是“因水而興、緣水而發(fā)”,而如今的丁卯更是“因路而興,因橋而變”。據地方志記載:“解放前,鄉(xiāng)村交通不便,鄉(xiāng)間小道縱橫密布。”上世紀七十年代,原來的丁卯村還沒有通公路,鎮(zhèn)江城區(qū)至諫壁只有一條鎮(zhèn)澄路(東門口至丹徒鎮(zhèn)后改為學府路);1980年初,鎮(zhèn)江修筑丁長公路(丁卯橋至長崗),與鎮(zhèn)澄路連接,全長6.23公里;1995年拓寬改造為丁卯橋路。轉瞬四十年間,丁卯橋路日新月異。2016年5月 ,丁卯橋路實施快速化改造工程,以丁卯橋路為基本走向,在丁卯橋路上面再架設一條快速通行的高架橋。2018年1月,五鳳口高架與丁卯高架正式連接,從而使南徐大道 、官塘橋路、丁卯橋路在這里“空中相會”。丁卯高架作為我市“T”形骨架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接五鳳口高架,東面與金港大道相連,使市中心與市東部連成了一條快速通道,拉近了丹陽、揚中、新區(qū)等轄市區(qū)與城區(qū)的距離,提升城市品位,這條高架全程不設紅綠燈,有力改善了我市的交通出行。
2012年,丁卯街道實施了“退二進三”戰(zhàn)略計劃,將丁卯老工業(yè)區(qū)1.88平方公里內41家企業(yè)有計劃地退城進區(qū),科學配置資源要素,重振丁卯城市副中心地位,打造出了一個集科技、商業(yè)、居住、文化為主要功能的丁卯核心區(qū) 。2015年,吾悅廣場入駐丁卯,繼后又引入瑞康醫(yī)院、南京師范大學鎮(zhèn)江附屬小學等一批品牌醫(yī)療、教育資源,同時打造了一批高端居民區(qū),使得丁卯片區(qū)成為如今的鎮(zhèn)江城東核心區(qū)。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