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寶塔山紀事

王呈 攝
文/張建憲
寶塔山曾經(jīng)是鎮(zhèn)江老城的地標。記憶中,少年時從東郊小鎮(zhèn)諫壁坐長途車上鎮(zhèn)江,走的是以砂石鋪就的鎮(zhèn)澄公路。彼時十幾公里的路程,需要一路顛簸一路風塵一個小時左右,望見鼎石山上的寶塔時,就快進鎮(zhèn)江東門了。好像進城、出城都是日出日落時分,鼎石山樹木稀稀落落,寶塔也沒有現(xiàn)如今的“黃袍加身”,是一座黑黢黢的殘破磚塔,殘塔頂端灌木叢濃密,上方總有群鳥盤旋。后來,每當讀到辛棄疾的“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魯迅《論雷峰塔的倒下》,想到西湖八景的“雷峰夕照”時,眼前浮現(xiàn)的總是這座塔的樣子。
鼎石山高度大約也就50米上下。僧伽塔的標識牌以三種文字介紹,“始建于唐,原在洪澤湖南岸的泗州城,瘞西域高僧僧伽真身,故名……此塔在光緒中葉曾遭火劫。”云云,眼面前的這座塔建于何時被書寫者遺漏了。記得閱讀過本地文史專家李贊楊先生的文字,所述情況好像并非如此,回家趕緊查閱1983版的《鎮(zhèn)江市志》,“宋紹興年間,為紀念唐時高僧僧伽,建塔于壽邱山(在城內(nèi)),明萬歷年間,將塔移建于鼎石山(東郊)”。再查閱其他資料,“ 西域人僧伽(628-710)圓寂后,其徒在泗州普救寺建塔,取名僧伽塔。宋紹興年間(1131-1162)有僧人奉僧伽像來鎮(zhèn)江,在壽丘山建僧伽塔。明萬歷年間(1573-1620)地方紳士徙塔于鼎石山上。”
鎮(zhèn)江,是歷史文化名城,幾乎遍地都有歷史名人足跡。隨著年歲的增長,去很多地方行走,都會有“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的感覺。這次行走,意外知道僧伽塔下新修復的都天廟,所供奉的是唐代名人張巡;而山上那座明代的楠木大廳,源流直追東漢名士嚴子陵。這兩位名人,都與學過的課文相關(guān)。
唐人韓愈《張中丞傳后敘》是《古代漢語》的必修課文,說的就是張巡。唐時,安祿山作亂,身為縣令(當時被授予中丞官職)的張巡與雎陽(現(xiàn)河南商丘)太守許遠聯(lián)手,在明顯寡不敵眾的情況下,死守雎陽,以身殉國。張巡的壯烈犧牲場景,極其令人感動:“及城陷,賊縛巡等數(shù)十人坐,且將戮,巡起旋,其眾見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眾泣,不能仰視。巡就戮時,顏色不亂,陽陽如平常”。古往今來,民間對所欽佩的忠烈豪杰,往往會由崇敬進而神化,有些被尊奉為本地的“城隍老爺”,成為守城御敵、護國安民、祈福驅(qū)邪的守護神。查閱百度詞條,舊時各地城池、鄉(xiāng)鎮(zhèn)乃至村莊的城隍廟、土地廟,供奉張巡的很多。前年夏天,在皖南行走,一個名叫呈坎的古村落的社區(qū)活動中心旁,一座新修復的土地廟,供奉的就是張巡、許遠二位。
韓愈這篇文章,是為張巡正名之作。起因是韓愈聽聞有人不負責任地在朝廷傳播對張巡、許遠不利的不實之詞,氣不過地寫了這篇文章。文中,韓愈深深感慨,“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遠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猶不得免,其他則又何說!”迄今讀來,還是令人感慨。
嚴子陵,與《現(xiàn)代文學》收入的郁達夫《釣臺的春晝》相關(guān)。郁達夫?qū)懙溃?ldquo;一九三一,歲在辛未,暮春三月,春服未成”……“一種鄉(xiāng)居的倦怠,忽而襲上心來了,于是乎我就決心上釣臺去訪一訪嚴子陵的幽居”。
嚴子陵,名嚴光,與東漢光武帝劉秀是同學,劉秀登基皇位后,到處找這位好兄弟幫忙輔佐,殊不知他早已悄悄地隱居到深山密林的富春江邊釣魚去了。東漢的政局,充斥了宦官專權(quán)、外戚干政、利益集團紛爭,嚴子陵躲在富春江邊釣魚,不失為理智的抉擇。據(jù)說富春江的嚴子陵釣臺有副對聯(lián):“光武無寸土,子陵有釣臺”,疫情過去,安排去走走看看。
嚴子陵與東漢光武帝的不合作態(tài)度,在讀書做官為主流的中國歷史上,是一股另類的涓涓清流。早幾年,一幅被歷史割裂成兩半的《富春山居圖》(半幅在浙江省博物館、半幅在臺灣省故宮博物院),實現(xiàn)了階段性合璧,成為“兩岸一家親”的象征性事件。畫的作者,是生于南宋末年、不仕元朝的黃公望,這幅畫是黃公望先生向先賢嚴子陵致敬的作品;今年春晚,濮存昕、馮遠征、李立群等藝術(shù)家聯(lián)袂表演的《憶江南》,是向《富春山居圖》及其作者黃公望致敬的作品,也可以理解為是向嚴子陵致敬的作品。這就是所謂的“經(jīng)典永流傳”吧。
查資料。明代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嚴氏家族遷居到鎮(zhèn)江,鎮(zhèn)江古城區(qū)倉巷曾有“嚴苑”建筑群,這座楠木大廳也有500年上下的歷史了。令人感嘆的是,這座建筑見證了鎮(zhèn)江古城遭受清軍鐵蹄踐踏、鴉片戰(zhàn)爭戰(zhàn)火、太平天國擄掠、日寇入侵燒殺等無數(shù)次災難不幸,成為鎮(zhèn)江古城為數(shù)極少、居然保存完好的古代土木建筑遺存。從楠木大廳旁的兩方標識牌看,1950年代初,嚴氏聚族而居數(shù)百年的祖宅轉(zhuǎn)賣給湯姓人家;1996年6月的《明代民居楠木廳遷移復建記》表明,這座嚴氏祖宅里的楠木廳從城內(nèi)繁華處遷移至東郊。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