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端午民俗

2010年在金山湖舉辦的龍舟賽
□ 王禮剛
自古以來,鎮江民風淳樸,百姓儉樸耐勞,守氣節,尊禮制,崇尚仁義。每年五月初五,鎮江人秉承傳統,包粽子劃龍舟以紀念屈原。
鎮江紀念屈原歷史久遠,《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五日,為屈原投汨羅,人傷其死,并將舟楫拯之,因以為俗。”
《事物紀原》記載,端午起源于越王勾踐,“因勾踐以成風,拯屈原而為俗”。因此,鎮江紀念屈原之風俗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赌咸茣芬灿涊d:“南唐每歲五月,許民競渡,籍其姓名,盡搜以為兵,號凌波軍。”鎮江北域大江,端午龍舟競渡極為壯觀,為每歲習俗。
鎮江市志及區志記載: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這天,家家吃粽子,中午肴饌食“十二紅”。十二紅指紅燒肉、鰣魚、黃魚、咸鴨蛋、蝦、莧菜、煎粉、黃瓜、櫻桃、枇杷、李子、涼拌紅蘿卜等。煮咸鴨蛋用彩色蛋網套懸掛在兒童胸前。家家懸掛鐘馗像,菖蒲艾草懸于門上,以驅鬼邪。午時燒艾熏屋,以禁蚊蠅,以防疫病。室內掛五毒符。以雄黃、蒜頭、菖蒲根浸酒,繞室灑之四壁,以驅五毒(蛇、蜈蚣、蜘蛛、壁虎、蟾蜍)。小兒穿老虎鞋,手腳上戴五彩百索繩,古稱“長命縷”。在兒童額上用雄黃酒寫一“王”字以辟邪。家庭女主人用蒲艾等草浸水,午時向門外潑去,謂之送瞌睡。初六日,有出嫁的姑娘回娘家吃“餿粽子”之俗。午后,鎮江船業同仁會同社會各界在江面表演賽龍舟。每年端午龍舟表演,觀者極眾。
《光緒丹徒縣志》記載了何栔記載的康熙六年(1667)夏,在江面上龍舟競渡的景況。
何栔(1620-1696),子維南,丹徒人,家有晴江閣,人稱晴江先生。何栔與程世英并稱為“京口二家”,因他父親是明朝遺老,臨終囑咐他不要做清朝的官,故而他一生未舉清朝的官。
康熙六年(1667)端午節前一天,江面上集中了競渡的龍舟,何栔饒有興趣前往觀賞。
江面上龍舟裝扮得十分華麗。船尾系著各種彩色的絲綢,兒童和美女穿著文采華麗和時尚的衣服,蕩著鞦韆盤舞。龍舟船頭和船上有演元壇神,就是道教所奉的財神一人;有黑臉騎虎神仙一人;有束發頭戴金冠、披紅戰袍腰束金帶、手持方天畫戟,演呂布溫侯三人;有頭戴烏紗,身穿黑袍,手中持劍,演鐘馗神一人;有身穿金盔金甲,演大將軍二人;有身著龍袍玉帶,演吳王夫差采蓮一人,以及劃船的內官一人;演南極仙翁,乘鹿揮玉麈三人。
龍舟建筑為層樓,飛閣丹楹,碧檻掩映。云霞二童演善財參大士;二位漁樵相對。龍舟四圍,生絲織物光鮮艷麗,金翠彩綺,繡滿奇花異卉珍禽,窮極工巧,天下莫能加焉。
諸士宦貴,官豪室張。暮鼓敲響,啟棹劃槳,船上把鵝鴨趕下水,群舟相攫,逐驚濤怒,群舟出發,望之目眩。
此外還有記載,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端午節,江上宴安,關門不閉,城內外男女觀者如屏列、如蜂擁。龍舟多于康熙六年(1667)一倍,但龍舟裝飾卻不及這次一半。
道光二十九年(1849),京口舉辦龍舟大賽,清趙彥稱在《三愿堂日記》中描寫:京口龍舟最盛,比其他地方的龍舟大賽要盛大。從岸邊望去,競渡時江上波濤起伏,巨浪間百舸競發,前呼后擁,排槳揮動,鼓舞滄波,一瞬間,“金翠眩目,鎮鼓艷耳,游觀者舟次鱗列,約不下千萬”,氣勢是非常壯觀的。
京口龍舟大賽,還要比水手的潛水功夫。傳說比賽的項目中有江面抓鴨和潛水捉魚。抓鴨是由幾組龍舟圈成一個大圈,然后在圈的中央放一只活鴨子,一聲令下,眾舟一起合圍,哪一艘龍舟上的水手先捉到鴨子,哪一艘龍舟就算獲勝。有時,鴨子見人,就潛入水中,這時,水手們就必須躍入江中捕捉。潛水捉魚,是潛水功夫相當棒的小伙子才敢參加的賽事。整個龍舟競爭場面十分熱鬧。
龍舟表演民俗大大活躍了民間文化,市民和外地游人爭相觀賞龍舟表演盛景??墒?,如果考慮不周,也會造成遺憾?!舵偨兄尽酚涊d:民國二十六年(1937)6月13日,鎮江民船船員工會、木排鉤幫工會、海員工會等舉行端陽節劃船比賽,比賽線路由義渡碼頭至焦山東碼頭長江航道。鎮通碼頭因觀眾過多,跳板折斷,數十人落水,其中6人遇難。
龍舟表演已經成為鎮江一大民俗,也是鎮江一項體育競技活動。2021年6月11日,鎮江市第十六屆運動會龍舟比賽暨鎮江新區第二屆心湖龍舟邀請賽在鎮江新區開賽,共有26支隊伍、312名隊員參賽,乘風破浪,展開激烈角逐。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