圌山仙人洞

仙人洞外景,人字形洞口 黃勝國 攝
文/黃勝國
圌山地處長江下游之濱,有36處懸崖、72處洞穴勝跡之說,自唐宋千百年來,以山峰雄峙,竹林幽谷,怪石嶙峋,奇絕洞穴,繁盛寺廟,為聞名遠近游覽勝地。
圌山東南山腳下有仙人洞,原當地村民口中流傳,據說有一位來自山東的僧人來圌山訪友,因為天晚,尋找到此山洞借住過宿,見到此洞內有怪物五光十色,閃爍異光,認為此洞有仙人仙氣,于是留居此洞修心研道,后人稱此洞為仙人洞。
據1999年版丹徒縣地方志辦公室編《圌山》書里記載: 仙人洞位于圌山東南,南山第三峰山腳,原武橋村附近。洞外曾建有寺院,1956年宗教活動場所普查,有房屋15間,僧5人。
據文史學者田鎮蘇老師(大路人)編《田橋記憶23》有仙人洞短文述說,仙人洞位于原田家橋村西南,南山嘴子山腳背之中,與地藏殿為鄰,洞口有一人多高,呈人字形,1951年時,洞外有瓦屋4間,有2位僧人長寬、吉古在此居住,后來改為田橋大隊炸藥庫。
上面資料概述了仙人洞歷史上曾是道觀建筑物組成部分之一,在新中國成立之后,當地宗教場所有一些調整,仙人洞道觀被廢止,仙人洞所在地被改為建筑站,后一度成了圌山開山取石,放置炸藥的炸藥庫。
圌山仙人洞具體位置在圌山東側山麓極樂禪寺北側南山腳下,處于環繞圌山的公路邊,一處小土地廟后面的竹林處。一般很難找尋到,文旅網友文清多次咨詢原先當地村民,再實地查找才發現此洞。洞口朝南,洞口大致呈直角三角形或人字形,洞口高約1米5左右,可容一人低頭彎腰進入,進口處右側洞壁有砌紅磚支撐。進深大約10米左右,分成外洞和內洞2個部分。從洞入口處鉆進去之后,大約4米深,高約2米,為外洞。再低腰爬過2米進深大約80厘米高的頸口,進入內洞,比較高大寬敞起來,呈石窩狀洞穴,大約4米多進深,3米多寬,3米多高,可以容七八人駐足。仙人洞整體形狀如同倒伏的巨型葫蘆狀,入口外洞如同葫蘆上部,中間洞口變小低矮,需要趴著爬過。如同葫蘆的中間收腰頸部,內洞寬大如同葫蘆巨大的底部身軀,因此仙人洞如果叫做葫蘆洞十分的形似。內洞環境靜謐通幽,與世外相對隔離。駐足之余,會油然回想起古代僧人曾在此靜心打坐,修禪參佛,潛心修煉,或夢想坐化升仙的往事場景。洞內地面可以看出來有人工整修過的痕跡,可見有數十年前村民遺留的廢棄物品存在。目前洞內已經不見史料中所言滴水存在,地面比較干燥為旱洞,現今仙人洞南側數十米復建有一座小土地廟存在。
歷史上的仙人洞位于挺拔巍峨的圌山山腳,洞內終年滴水,發出叮咚滴落響聲。有古詩句記錄描繪贊仙人洞內外的山水美景。清光緒年間揚中籍詩人吳芝山曾游覽圌山諸勝,被東去浩蕩的長江,綿延起伏的山峰,依山而建的寺廟,曲徑通幽的洞窟等美景所陶醉駐足,飽覽游歷之余,行吟出七律組詩《圌山下令八景》及《續圌山八景》計十六首,收錄在韓橋村《潤東下令吳氏族譜》里,其中有一首七律《仙人洞》,詩云:蓬萊飛脈駐江東,峭拔嶙峋一徑通。石幾問棋消俗累,龍池活水注天工。猶聞鐵笛鳴云谷,還聽霓裳奏月宮。曉霽振衣登絕頂,扶桑日影貫長虹。詩人描述百多年前圌山的奇絕風光及仙人洞內外景觀,在詩人詩情畫意的視野中,想象美化成了蓬萊仙山,仙人石桌博弈棋藝,有龍池活水,觀賞日出日落,天上月宮般的天堂人間福地。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