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卻的“救火五義士”

文/薛龍和
1948年6月17日(農歷五月十一)上午,鎮江河濱公園運河對岸的一場大火,無情地奪去趙俊超、貢松、馬承群、仇麟禧、王少卿五位救火勇士的生命,他們的英勇義舉贏得了社會各界的贊譽與褒揚,省政府把火災所在的“新西門橋河邊”命名為“義士路”,以示永紀。
水火無情,這場大火除了留給我們永遠的痛外,還時刻警醒我們,安全生產不可須臾懈怠!今年是救火五義士壯烈犧牲74周年。筆者查閱了當年的《新江蘇報》《申報》《江蘇省報》等報道,以及署名亦揚父的文章《五義士殉難始末記》,走訪五義士親屬,了解當時火災的狀況及災后社會各界開展的救助等相關活動,特編撰此文,以資緬懷。
救火義舉感天動地
歷史上,鎮江依靠長江、運河交匯處的地利,曾是長江中下游重要的桐油轉運市場,油麻行業位列鎮江工商十大行業,當時經銷桐油規模較大的商號主要有“吉盈豐”“大生”“永裕”“慶元豐”等。1940年,浙江嘉興人宋燮昌在新西門橋河邊18號(河濱公園對岸)開設“燮源昌桐油棧”。宋燮昌經營桐油買賣多年,深知此中“生財之道”,他購進各種機器雜油加以提煉,再摻進部分真桐油賣與客戶,從中牟取暴利。
1948年6月17日上午十點,該棧煉油師傅張肖龍和汪有德照常開始煉油,因新煉之油受熱過度,加之摻油過多,十一點半左右,油鍋突然起火,烈焰冒穿屋頂,并延及煉油草房里貯存的十余桶桐油,油助火勢,迅速蔓延到隔壁省公路局淮陰工務段鎮江通訊處及其材料庫,一時濃煙翻滾, “火勢熊熊幾如紅海”,大半個鎮江城都能看到,且火災現場“又鄰近基督醫院,病人臥榻不能動彈者不知凡幾。更有節比鱗次之屋,一經蔓延”(《新江蘇報》),后果不堪設想,形勢十分危急。
其時,省警察局消防隊和各商辦救火會均只有捺龍(亦叫拖龍,救火時靠人力把水壓出)。突發火警當天,在城西陽彭山頂救火會指揮中心值班的單正祥發現火情,立刻敲響銅鐘,各救火會會員很快集中,趕赴火災現場。首先趕到的潤安和同福兩個救火會會員“均勇猛當先,一秉平日踏火救人之美意”,奮不顧身,沖入火海撲救。省警察局消防隊警長趙俊超因站在附近屋頂指揮,被炸出的汽油燃及,震倒滾下屋來,旋即不省人事。大家迅速將傷者送至基督醫院(現第一人民醫院)急數。這時,火勢更加猛烈,并蔓延到新西門橋河邊十九號倪玉記營造廠。彼時,由于城內外其他救火會均趕到,經過大家奮力撲救,至十三時二十分左右大火全部撲滅。
義勇五人不幸罹難
這場大火最終造成30多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近百億元(舊法幣,下同)的慘劇,被當時的媒體稱為“遭此慘事,實為創聞”。傷員被送至基督醫院后,院方用豆油浸澆全身。但由于傷員多,條件限制,同福救火會又電話向蘇醫(現江濱醫院)告急。蘇醫用救護車把同福救火會受傷人員接去后,要求按醫院規定先繳納醫藥費保證金。同福教火會不得已又電請鎮江商會會長陸小波出面擔保。陸慨然應允,蘇醫才著手診治。
當時受傷者大多是大面積灼傷,且又發生感染,高燒不退,如不采取消炎、輸血等有效措施,隨時有生命危險。當時,傷者救治面臨最突出的問題,一是藥品奇缺,二是經費困難。火事發生后,省財政廳撥款一億元,由陸小波轉交給蘇醫作醫藥費之用。建設廳長董贊芝、社會處長鈕長耀、警察局長傅肇仁先后去醫院看望傷員表示慰問。
對于所需藥品,商會一面動員存有血漿、盤尼西林(即青霉素)的商店、團體和個人予以支持,一面商請中西、中英、中央等藥房派專人去南京、上海購買。
趙俊超、貢松、馬承群、仇麟禧和王少卿五人因傷勢過重,經搶救無效,先后于當日及18日不治離世。“詎料生龍活虎,轉眼焦炭枯柴,五體橫陳,一時萬家慘痛”。(1948年9月7日追悼大會《祭文》)
五義士中的貢松和馬承群是回民,死后遺體即請到山巷清真寺,按回民習俗辦理后事。6月18日在山巷清真寺舉行殯禮,全體救火會員及省警察局消防隊、鎮江郵電局、鎮江商會、回教協會鎮江縣支會、清真寺董事會,穆源、自助等學校,以及各社會團體和城區各鄉鎮公所三千余人參加。安葬于各自祖墳。貢松葬于北門外的成田二門(現花山灣東)的山頭上。后由郵政局出面請省政府主席丁治磐書寫墓碑。6月25日,“中國回教協會江蘇省縣支會、城西清真寺董事會、城內清真寺董事會、回教堂董事會,四團體于西大寺又舉行聯合追悼大會。”1965年因建紅星小學(即今京口區實驗小學)被毀,墓碑亦不知去向。馬承群葬于象山小米山王家灣(今向家門廣場西南山麓),墓今存。
趙俊超靈柩寄在小孟湖太平庵,省警察局于6月24日上午八時,為其先行安葬,葬于三里崗。
善后撫慰厚葬勇士
五義士殉難后,以鎮江商界為首的社會各界人士積極開展救援活動。時《新江蘇報》從6月18日起登報代收各界捐款并公布資金去向、用途,當日就收到第一筆來自鎮江恒順醬醋廠和友聲旅行社鎮江支團共計5000萬元的善款。6月19日下午,陸小波主持會議,決定由各界代表成立“救火傷亡善后委員會”,并發動募捐運動。21日,在鎮江商會舉行善后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省各機關團體均派員參加。會后,陸小波即捐助三千萬元,陸元培捐助一千萬元,以資倡導。
城內各片勸募組織積極開展募捐活動,不僅在本地而且還到外地勸募。在各行業公會和各消防隊的帶動下,各界人士踴躍捐募,甚至連小商小販、中小學生也都盡力而為。但其時已臨近解放,貨幣貶值,物價飛漲。盡管已在本地募到28億元,陸小波在南京募到3億元,熱心市民捐助1億元,尚缺50億元。善后委員會深感難以為繼,且捐款日稀,又動員影劇業義映兩日予以資助。以后,募捐者寥寥,所募之款除繳納醫院藥費外,真正用于撫恤死難者家屬的已為數不多。
7月26日,善后委員會召開第二次會議,除研究對死難家屬撫恤問題外,決定成立五義士追悼大會籌備委員會。8月14日,救火善后委員會研究追悼大會有關事宜,決定將火場前新西門橋河邊路名更名為“義士路”,并在新西門橋口及中山橋口豎立兩座牌樓,永留紀念。
9月7日上午,五義士追悼大會在大華戲院(即大華電影院)召開,時任江蘇省政府主席王懋功、省臨時參議會議長冷遹、省商會聯合會理事長陸小波主祭,各駐鎮機關團體、學校、商店均派代表參加。陸小波宣讀《祭文》。
因貢松、馬承群和趙俊超的靈柩已分別入葬,故五義士墓中,僅有仇麟禧、王少卿兩位義士的靈柩。墓碑高1.5米、寬80厘米,上書五義士英名,正中有“五義士之墓”五字,系曹麗青左手書寫,后有碑文簡述殉難經過。
彰顯正義浩氣長存
1966年,五義士墓被毀,墓碑不知所蹤。自1983年起,五義士后人近十年不懈奔走,在鎮江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視下,五義士墓終于在1993年10月得以重建,讓人們有了紀念義士之所,五義士后人亦有了寄托哀思的地方。2011年,市見義勇為基金會又出資進行一次修繕。
作為近代鎮江消防事業的絕唱,爕源昌大火留給我們的教訓是慘痛的,這次救火的壯舉,也進一步激發了全市各界的大愛之心,紛紛慷慨解囊,集資購萬國牌汽車一輛,改裝后贈給救火會,成為新中國成立前鎮江唯一的機動消防車。五義士的不朽事跡載入《鎮江市志》精神永垂,他們生前照片懸掛在鎮江烈士紀念館大廳供人瞻仰。1995年4月,貢松子女把貢松遺照、金茂才在綢布上為貢松寫的悼詞和鎮江郵局同仁歡送李傑夫副郵務長榮調西川攝影紀念照(1932年),捐贈給中國郵電博物館,該館特發“捐贈郵電文物榮譽證書”(證號B1305)以資鼓勵和紀念。2009年11月9日,鎮江消防博物館正式開館,貢松生前救火使用的便攜式合金“水龍”(消防工具)陳列其中,“救火五義士”大型浮雕莊嚴矗立。
筆者近日瞻仰五義士墓,發現周邊衛生環境較差,且在臺階西側有蹲廁一座,實在有礙大雅。為保持五義士墓應有之莊嚴肅穆氛圍,建議有關部門移走蹲廁,并對五義士墓周邊進行必要的定期保潔;把裘連喜更改為仇麟禧,對義士予以起碼的姓名尊重;為從長計議,建議把五義士墓列入文保單位,以保證必要的維護費用;在林隱路設置醒目“五義士墓”標識,方便游客和市民參觀、祭掃。
(本文部分資料源自《新江蘇報》、《五義士殉難始末記》,在此誠致謝意!)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