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則“除四害”倡議書說起
記者 竺捷
到了夏季,如何驅蚊是很多人的煩心事。市民張先生手上有一份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倡議書,說的就是鎮江當年“除四害”,一起來看。
我市的“倡議書”

圖1
張先生的“倡議書”是單頁(圖1),長27.2厘米,寬19.4厘米,文字紅色印刷。
“倡議書”前兩段是背景介紹:“我們參加鎮江市除四害、講衛生積極分子大會的全體同志,決心與全市人民緊密地團結在一起,放開豪邁的步伐,鼓足革命英雄主義的干勁,把除四害、講衛生運動推向新的高潮……特提出我市1958年除四害、講衛生運動的幾項指標,作為我們全市人民的奮斗目標和同全省其他9個兄弟城市開展競賽的保證條件。”
下面是具體內容,分三方面。“除四害方面:年內市區做到無蠅,市區各部隊、機關、學校、群眾團體、工廠企業做到‘四無’,飲食、服務行業基本上做到‘七無’(無蠅、蚊、鼠、雀、跳蚤、蟑螂、臭蟲),30個居民委員會做到‘四無’。市郊各村莊做到無雀窩,并做到一個農業社‘五無’(無鼠、麻雀、蚊、蠅、釘螺),兩個農業社無蠅。”
再看環境衛生和積聚肥料方面:“年內取締市區所有的非生產性的露天糞缸,市郊各鄉、社的糞缸一律加棚加蓋。在六月份以前,將市區糞便、污物、污水等雜肥進行統一管理,市內垃圾做到有機與無機分別處理,不散失肥源,使市區雜肥增產至115萬石,以支援農業生產。同時做到牛有棚、豬有圈、雞鴨有欄。”
還有家庭衛生和個人衛生方面:“深入地開展宣傳教育,使家家戶戶,男女老少,懂得講衛生的道理,逐步做到三潔(廁所清潔、廚房清潔、室內外清潔)、五不(不亂倒垃圾、不亂拋果殼紙屑、不亂潑污水、不隨地吐痰、不隨地大小便)、五勤(勤洗澡、勤理發、勤換衣、勤曬衣被、勤剪指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改變社會風氣。”
從內容來看,我市“倡議書”很務實,將“除四害”與市郊鄉村的環境衛生整治相結合,還積聚了農業肥料。落款是“鎮江市除四害講衛生積極分子大會”,時間是“1958.1.17”。
“四害”到底指啥
現在有人認為“除四害”運動是1958年“大躍進”的產物。其實不然,最早掀起“除四害、講衛生”高潮的應該在1952年。當時正值抗美援朝,美國在朝鮮戰爭中使用了細菌武器,而且這些細菌武器——帶毒昆蟲也撒落到了我國東北地區,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安全。對此,中國政府決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員會;同年底,這個機構改為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周恩來總理任主任,主要領導反細菌戰。由于這個運動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色彩,中央就把這個運動定名為愛國衛生運動。
那么,四害指啥?其實,四害的提法由來已久。1956年1月中央提出的《1956年到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其中第27條是:“除四害。從1956年開始,分別在5年、7年或者12年內,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滅老鼠、麻雀、蒼蠅、蚊子。”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除四害講衛生的指示》,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一些的時間內,完成消滅蒼蠅、蚊子、老鼠、麻雀的任務。當時,“四害密度”既是衡量一個城市衛生水平的基本數據,又是創建衛生城市的必查指標。
在“四害”中,麻雀目標最大,也最易被發現,且比老鼠、蒼蠅和蚊子好對付。于是,麻雀成了人們重點清除的對象。白天大人們用槍打、網捕、毀窩等辦法對麻雀進行圍追堵截,晚上大人拿著火把、電筒,小孩子們則敲著鐵桶、搪瓷盆,把麻雀轟出窩。隨著麻雀數量銳減,惡果出現了:1959年春,上海等一些大城市的樹木發生了嚴重蟲災。此后在一些動物學家要求下,1960年四害被重新定義為老鼠、臭蟲、蒼蠅和蚊子。
鎮江愛衛會通知
回到“倡議書”上,最后還有一條叫“防治血吸蟲病和絲蟲病”,內容為:“年內市區釘螺全部消滅,市郊做到13個無螺社(占農業社總數的一半),治療血吸蟲病患者2000人,爭取在三年內消滅血吸蟲病,另外要完成治療血絲蟲病患者1000人的任務。”

圖2
記者認為,這條似乎與“除四害”關聯不大,更像是愛衛會的工作。張先生正好有一份鎮江愛衛會的會議通知(圖2),右邊起首處是“鎮江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通知”,時間是“一九五五年一月十四日”,“鎮愛(55)字第伍號”文。“事由”是“為召開各級衛生組織會議、研究目前愛國衛生工作問題”,“主送:機關、工廠、金融貿易、市行業、北固、迎江、金山、城郊、水上愛衛會,文教局。”通知內容是:“茲訂于本月十五日(星期六)下午一時在本會會議室召開各級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及有關單位會議,研究目前愛國衛生工作,屆時希推派代表一人出席,為荷。”后面蓋有“江蘇省鎮江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大印。
據查,1952年鎮江市成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下設辦公室,動員群眾保護環境衛生。同時,區、鄉相繼建立愛衛會,企業單位建立衛生站38個,戶口段、行政村建立衛生組164個,有兼職或業務衛生員808人,初步形成群眾性的公共衛生網絡。1953年,我市健全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共有區愛衛會4個,居委會愛衛會32個,市行業愛衛會1個,區行業愛衛會3個,工廠、金融貿易和機關愛衛會3個。
“除四害”的戰果
其實,早在1958年市除四害講衛生積極分子大會召開之前,我市已開展了多輪類似于“除四害”的愛國衛生運動,收效顯著。
1952年我市發動了三次以“五滅六凈”為內容的全民性愛國衛生運動,“五滅”是滅鼠、蠅、蛆、蚊、孑孓(蚊子的幼蟲),“六凈”指室內、室外、廚房、廁所、大街小巷、公共場所干凈。當年清除垃圾49260噸,同時制訂了《鎮江市公共衛生管理暫行規則》等衛生法規,衛生面貌煥然一新,鎮江被評為蘇南衛生模范城市。為強化衛生知識宣傳,1955年我市舉辦了兩次衛生展覽,放映7場衛生知識電影,觀眾達41320人次。1956年起,我市以除四害講衛生為重點,多次掀起愛國衛生運動高潮,據不完全統計,當年滅鼠35萬多只,發動群眾打掃環境衛生和進行飲水消毒。1958年我市除消滅大量蚊蠅外,還滅鼠82萬多只,清除垃圾近1.5萬噸,修建公共廁所1592個,改良水井60口。1959年1月,鎮江市獲國家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頒發的“愛國衛生先進單位”獎狀。
記者注意到,“倡議書”提及“在六月份以前,將市區糞便、污物、污水等雜肥進行統一管理”,這涉及重要的公共衛生課題,即糞管。1954年鎮江市清潔管理所成立,實行部分糞便管理,有清糞工人130名。1956年我市取締糞肥私有買賣,接收糞商46戶、菜農糞販64戶。而到了1958年確實如“倡議書”所言,我市實行了糞肥統一管理,當時有紅旗、北固、迎江、云江4個人民公社,包括水上65個居委會,約18萬人,集中收來的糞肥供應郊區5個園藝場、丹徒縣部分農業社。
新中國成立之初,城鄉疫病流行,群眾缺醫少藥。而生逢其時的愛國衛生運動,是我們黨把群眾路線運用于衛生防病工作的創舉。隨著“除四害”等群眾性衛生運動的深入,全民健康水平和文明衛生素質得到大幅提升……當然,我們現在講的“四害”有了變化,是指蒼蠅、蚊子、老鼠和蟑螂,麻雀如今已列入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名錄;但其中不變的是做實做細城鄉環境衛生整治、病媒生物防治和科普宣傳,繼續為中華民族復興夯實健康之基。
圖:竺捷 提供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