圌山炮響日 天公抖擻時
——寫在鴉片戰爭鎮江圌山關抗英保衛戰180周年之際




(本版圖片為史料圖片)

掃一掃更多精彩
記者 陳聲秦
圌山炮臺遺址位于鎮江新區大港東十七里五峰山下的二磯頭。它依山面江,地勢險要。該炮臺建于1840年,炮臺陣地分兩處,一處在山腳下,凸出江面,暗堡式,弧長約20米,呈扇形,四口;另一處中部斜坡下靠江處,現存母堡三口,暗堡式,進深12米多,子堡七口炮堡,全長約60米。另外在“山谷”里有彈藥庫一座,長方形。均為黃沙石灰質地。
明代吳時來著《江防考》謂:“京口西接石頭(南京),東至大海,北距廣陵(揚州),而金、焦(二山)障其中流,實天設之險,江岸之防惟在京口(鎮江),而江中置防則圌山為最要”。歷史上圌山設防,早在唐代有圌山戌,
180年前的1842年7月14日,位于鎮江城東的圌山炮臺打響了反擊英國侵略軍的第一炮。作為省級文保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圌山炮臺是保存至今的我國近代史上反侵略戰爭的少數重要革命遺址之一。
圌山北麓的五峰山,猶如一個巨大的神龜伸頸探入江中,與對岸的順江洲(現名高橋鎮),把兩公里多寬的江面勒成了不到一公里的隘口,這就是萬里長江聞名的“圌山關”。圌山炮臺設在凸出江面的大磯頭、二磯頭上。一走進炮臺遺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傲然聳立的“圌山抗英炮臺遺址”紀念碑。炮臺共有三處,眼前這一處保存比較完整。它雄峙在二磯頭上,暗堡式的結構,全長30余米,炮口對著江面。分三個炮室,內呈腰鼓型。炮室中部最大寬度6米,脊頂高3.6米,進深8米,炮臺口寬2.5米,門寬5米。門側附小彈藥庫4個。堡壁厚3-5米。從塌落的頂部看,炮臺系用黃泥、石灰、細沙分層澆筑夯實。據史書記載,當時圌山炮臺共有20門大炮,80余名守軍。
這里,有謎一樣的過往
180年前,我們的先輩,是憑著怎樣的勇氣和膽識,奮起抗擊武裝到牙齒的英軍?
先輩手中的前膛炮,射程多遠?彈重多少?射速多快?有許多情況,今人已無從知曉,但我們知道:
1840年,鴉片戰爭的戰火剛剛燃起,江南著名謀士,清朝許多封疆大臣都非常看重的“全才”幕僚,政治理論家包世臣(1775-1855)就預見到英軍會沿東南沿海北上,入侵長江。而長江“狼,福以上三百里,并無險隘”,應“重鎮守圌山”,與三江營炮臺成“南北夾擊”之勢,使侵略者“不敢內犯”。他甚至還專門繪制了“圌山圖貼”,“說以防守之方甚具”,寄給他的好友,前江南提督陳階平(1766-1844)。陳階平不敢怠慢,又鄭重其事地將包的“鎮守策略”轉告兩江總督牛鑒。牛鑒卻冷淡之極,“莫有然其說者”。
原來,清廷負責江南抗英的“威武將軍”奕經與兩江總督牛鑒,正坐觀浙江局勢的變化,以待機向英軍妥協求和,自然不去理會這一有很高價值的建議了。可是,作為江防重鎮的鎮江軍民,卻百倍警惕,紛紛自動組織起來,積極準備抵御外敵。
1842年7月,果如所料,英軍艦隊在英政府全權代表璞鼎查的率領下,侵入長江,溯流而上。7月13日,英艦25艘,運輸補給船47只,作戰部隊2000余人,竟到達三江營水面,向鎮江進發。英艦明目張膽侵入我內河的行徑,不能不引起我長江兩岸軍民的無比憤慨。
7月14日,英軍又派偵察艦“伯魯多”號和“復仇神”號,駛至圌山進行測量偵察。對于英國侵略者的這種挑釁行為,圌山炮臺首先發炮警告,三江營炮臺,大沙炮臺也協同配合,頓時,猛烈的炮火映紅了江水和天空。經過激戰,一艘英艦被擊中后艙。英軍不得不后退,停立江中。
7月15日,英軍又調集9艘艦船前來報復。我三炮臺的守軍與協助作戰的鄉勇,民眾毫不畏懼,將所有火力射向敵艦前鋒,打得他們只能在江面上亂轉,始終不敢上行一步。這樣對峙了一段時間后,終因圌山炮臺孤軍苦守,彈盡臺毀,被迫忍痛撤離。
一個多月后,1842年8月29日,兩江總督牛鑒,清政府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與英政府全權代表璞鼎查在南京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這里,有歌一樣的歲月
硝煙封存在歷史的回憶中,如歌的歲月依然歷歷在目。
圌山塔原名報恩塔,因位于圌山上,故名。建成于明崇禎元年(1628年)。平面八角形,7層,每層有磚疊砌的腰檐,塔端聳立著葫蘆銅頁。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英國侵略軍竄犯鎮江時,當地人民曾利用此塔監視英國兵船的動向。附近數十里的群眾有“清明”登圌山游覽的習慣。而圌山抗英的故事更是在當地百姓的口口相傳中,生生不息。
市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副會長趙康琪,就生長在圌山腳下。他清楚地記得,上世紀60年代初,家中長輩和鎮江民間文化學者康新民等人在大港一帶收集整理民間抗英保衛戰的故事。
在大港一帶,傳唱、演繹圌山炮臺
抗英史實的歌謠、戲曲、歌舞,100多年來一直為當地人津津樂道,耳熟能詳。
2021年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鎮江新區把包括圌山炮臺遺址等在內的革命舊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紅色資源作為最鮮活的教材,把現實發展成果作為最有說服力的“實境課堂”,有力推動了黨史學習教育深入開展。
7月12日,鎮江報業傳媒集團、鎮江新區黨工委宣傳統戰部以及駐地部隊代表共同為圌山炮臺遺址“紅色教育新聞研習基地”揭牌。三方將深入挖掘圌山炮臺革命歷史價值,為講好鎮江紅色故事提供更多新聞宣傳資源。
鎮江新區黨工委委員、宣傳統戰部部長蔣紅武表示,鎮江新區將進一步加強新時代社科普及工作,讓廣大干部群眾充分了解本地歷史風骨并從中汲取豐富的精神養分,為講好鎮江紅色故事、傳承鎮江紅色基因,把“鎮江很有前途”跑進生動現實貢獻新區力量。
這里,有神一般的存在
自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傳入,中國人民就熟稔這樣一句歌詞: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也沒有神仙皇帝。
180年前圌山炮臺的一聲炮響,圌山之巔從此有了神一樣的存在。這不是神仙的神,而是精神的神。
盡管這次抗英斗爭失敗了,但是,就連英軍自己也不得不承認遭到了“迎頭痛擊”。
后來,恩格斯在《英國對華的新遠征》一文中,高度評價了圌山炮臺軍民的抵抗行動:“如果英軍在各地都遭到同樣的抵抗,他們絕對到不了南京”!
戰爭不是詩。戰爭要殘酷多了,也荒謬多了。尤其是近代戰爭,更尤其是雙方技術裝備明顯不對等的近代化戰爭。180年前的這場戰爭,幾乎是一場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之間的直接比拼。
今天我們為什么要紀念這場看似不對等的戰爭?
因為它傳承的是中華民族不畏強暴、敢于亮劍的精神風骨。
圌山炮臺抗英,這份屬于歷史的榮耀,是新區的,也是鎮江的,又是中國的,更是人類的。
鎮江這片土地,從來不缺乏血性:我們有中流擊水的祖逖,我們有氣吞萬里如虎的辛棄疾……
站在五峰山上,立于炮臺,俯視長江,不由讓人想起關漢卿所書:這也不是江水,這是流不盡的英雄血!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