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鎮江地區誕生的革命歌謠

新四軍挺進縱隊成立大會

新四軍挺進蘇南 本版照片為資料圖
編者按
文化無處不在,哪怕在烽火連天的戰場!再艱難困苦的環境,只要心中有光,就會激起無窮的力量!進步的文化、昂揚的文藝,能讓人們心中有光。全民族抗戰初期,陳毅、粟裕率領新四軍挺進蘇南敵后,創建以茅山為中心的蘇南抗日根據地,鎮江大地從此燃起熊熊的抗日革命烽火。
在艱苦卓絕的戰斗歲月里,伴隨著抗日軍民所譜寫的英勇業績,鎮江地區誕生了許多傳唱一時的革命歌謠。這些歌謠當年是鼓舞抗戰斗志的精神力量,如今則是這段難忘歷史的生動印記。為挖掘和弘揚這一帶有鮮明鎮江印記的紅色文化,孟憲威先生對此多有搜集和研究,苦心孤詣,頗有所得。今擇其一二精要,以饗讀者。
文/孟憲威
《長工歌》:喚起農工來革命
《長工歌》:“春季里來雨綿綿,收拾禮拜去耕田,從早做到天烏黑呀,你苦呀苦,長工生活真苦憐呀。夏季里來熱難擋,拔草車水忙又忙,渾身皮肉都曬黑呀,你苦呀苦,長工不如牛和馬呀。秋季里來秋風涼,金黃稻子挑上場,腰痛骨酸沒力氣呀,你苦呀苦,東家吃飯我吃糠呀。冬季里來霜雪飛,辛辛苦苦做一年,兩手空空回家轉呀,你苦呀苦,還是無衣又無米呀!長工們,你起來吧!丟掉鋤頭把槍來扛,參加我們新四軍呀!打!打!打倒日本強盜把身來翻呀!”
1938年7月,鎮句金丹四縣抗敵總會成立后,鎮江敵后各地在新四軍戰地服務團和民運工作隊的指導和幫助下,普遍建立起了農抗會、雇工會等抗日群眾團體。農抗會即農民抗敵協會,以貧苦農民為主體;雇工會是專門由貧苦農民中的雇工參加的抗日組織。
在黨的領導下,這些貧苦農民迅速覺醒,積極參與減租減息等斗爭或參加新四軍走上抗日前線。據一些抗戰老同志回憶:“當時,歌一唱就有一些放牛郎和長工來參加我們的新四軍隊伍,影響很大。”
《漁水歌》:抗日軍民一家親
《漁水歌》:“河里的魚兒要用水來養,老百姓的軍隊要老百姓來幫;新四軍打仗在前方,老百姓幫忙在后方;軍民團結一條心呀,打倒日本強盜把家來保呀!”
新四軍挺進江南后,紀律嚴明,秋毫無犯,很快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真誠擁護。如1938年6月,陳毅率新四軍第一支隊初到寶堰,部隊指戰員不僅說話和氣,買賣公平,還幫助老百姓干活,群眾驚奇地說道:“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好的軍隊。”隨后的戰斗歲月里,新四軍、地方干部與鎮江人民結成了魚水之情。新四軍對日偽作戰,青壯年積極支前,參加破路、運輸、運送傷員等工作;婦女們做軍鞋和慰問袋,慰問軍烈屬,為新四軍傷病員洗衣服;少年兒童以放牛割草、走親戚作掩護,擔負偵察敵情、傳遞情報等任務……在反掃蕩和反清鄉斗爭中,廣大人民群眾更是冒著生命危險掩護革命干部,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動人事跡。正如歌中所唱的一樣:“軍民團結一條心”,從而打敗日本侵略者,迎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游擊樂》:挺進縱隊戰歌響
《游擊樂》:“肩上荷著槍,手榴彈掛胸膛,挺著胸脯兒,前進!前進!草帽兒背在脊梁上。爬過了萬重山,渡過了大小川,搜索著敵人,前進!前進!好似群虎下山崗。見敵人莫驚慌,急忙藏在大路旁,照目標,瞄準槍,乒乒乒,乓乓乓,打得敵人發了慌,丟下子彈和軍糧。小車兒推,我們大車兒裝,唱著歌兒進營房。汗淌淌,樂洋洋,唱著歌兒進營房。一二三四!一二三四!”
1938年6月,陳毅率新四軍第一支隊挺進茅山。丹陽抗日自衛總團團長管文蔚主動接受黨的領導,7月,丹陽抗日自衛總團改編為丹陽抗日游擊縱隊,9月,丹陽抗日游擊縱隊正式編入新四軍戰斗序列,被授予新四軍挺進縱隊番號。1938年下半年,根據陳毅“鞏固丹北,向北發展,建設長江北上南下走廊”的指示,新四軍挺進縱隊渡江北上,攻占新老洲以及江都沿江的三江營、嘶馬和大橋地區,為新四軍向北發展建立了 “橋頭堡”。
在新老洲駐地,挺進縱隊戰地服務團廣泛開展抗日宣傳活動。挺進縱隊指戰員們喜愛的戰歌《游擊樂》,經過服務團員的教唱,很快在群眾中傳播開來,連兒童都人人會唱。這首生動反映挺進縱隊戰斗生活和昂揚斗志的戰歌,就是由高橋人、原大港中學教師卞祖玉,于2015年根據幼時在家鄉學唱的詞曲回憶整理而成。
《反清鄉》:打破封鎖奏凱還
《反清鄉》:“汪精衛清鄉籬笆百里長,鬼子兵清鄉碉堡梅花樁,燒光、殺光又搶光,還要花姑娘。我們手中有刀槍,拆籬笆,反清鄉,一根火柴燒精光。清鄉隊,我送你見閻王。”
1943年3月,日偽正式宣布對鎮江地區全面實施清鄉。敵人一面在軍事上反復清剿抗日力量,一面在清鄉區內的大小集鎮和交通要道口增筑碉堡,構建梅花樁式的碉堡群,同時強迫群眾在清鄉區邊緣地帶構筑竹籬笆封鎖線,實施所謂全封閉的封鎖,妄圖阻斷清鄉區內外抗日軍民的聯系。
為打破敵人的陰謀,鎮江敵后各地黨政組織與敵人展開針鋒相對的火燒竹籬笆斗爭,你筑我燒、日筑夜燒、再筑再燒……規模最大的一次行動發生在1943年8月25日夜,茅山地委組織動員2萬余名群眾,分成幾十個戰斗小組,埋伏在鎮江到白兔、寶堰、西旸、直溪等地沿線,以三茅峰上舉火為號,統一行動,一舉將綿延數百里的竹籬笆焚燒殆盡,徹底摧毀了日偽苦心經營的清鄉封鎖線。參加行動的抗日軍民群情振奮,滿懷著勝利的喜悅,哼唱著《反清鄉》小調凱還。
《渡長江》:戰歌豪邁踏征程
《渡長江》:“元時夜,夜正長,月光白,白如霜;江岸碉堡靜又靜,鬼子酒醉入夢鄉。長江闊,長江長,浪花急,潮水漲;主力好漢坐輪船,浩浩蕩蕩渡長江……反攻的炮聲震天響,鬼子的小命不久長。”
1944年底,根據抗日戰爭局勢的重大變化,中共中央確立了發展東南的戰略方針。新四軍第一師師長粟裕奉命率領第一批主力7000余人,從蘇中出發,渡江南進開辟蘇浙邊區。部隊分東西兩路開進,西路部隊從儀征至龍潭、下蜀間渡江;東路部隊從揚州佘家坂、三江營至大港王家山嘴渡江。鎮江地方黨組織從物資、交通、警戒等各方面積極做好接應準備工作。12月27日晚,東、西兩路部隊同時開始渡江,并分別經丹陽、句容等地順利通過鐵路、運河封鎖線,于1945年初抵達浙江長興與蘇南新四軍部隊會師,東南的革命斗爭形勢由此掀開了新的篇章。
《渡長江》就創作于部隊南渡的輪船上。當時歌詞以最快的速度油印出來,墨跡未干就下發到各連隊,等待啟航的戰士們抱著槍坐在甲板上,心中充盈著出征的豪情以及對勝利的憧憬,一起學唱起這首新歌。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