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曾收治200多名志愿軍傷病員
700多件老物件首次公開,揭開一段塵封的歷史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 景泊
7月26日,我市文史研究者蔡慶來首次向記者公開了他收藏的700多件鎮江當年收治志愿軍傷病員的相關物件,揭開了鎮江為抗美援朝貢獻力量的光榮歷史。
當年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參戰后,我國在11個省建立66所康復醫院,江蘇共有10所,鎮江也有一所收治志愿軍傷病員的康復醫院,這就是老鎮江熟悉的“康復醫院”(現市第一人民醫院)。
緣起:一本泛黃的流水賬本
“修補歷史文化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蔡慶來對這段歷史的資料長達十幾年的搜尋和整理來源于2004年夏天一個早上。當天他在大西路一家舊書店翻閱老資料時,偶然在書店墻角的一個舊麻袋里發現一本泛黃的流水賬本(已經捐給市第一人民醫院)。
“封面上‘華東軍區后勤衛生部第三后方醫院’觸動了我的神經。”熟讀歷史的蔡慶來敏感地意識到這個醫院的名字和抗美援朝有關系,但是否與鎮江醫院有關系,他當時并不確定。記者在他提供的照片上看到了這本流水賬本,里面用毛筆字工工整整記載著一筆筆收購食物和物品的清單,每一頁清單下面還蓋有紅章。
為了確定“華東軍區后勤衛生部第三后方醫院”是否是鎮江的醫院,蔡慶來翻拍照片、上網、發帖、尋找知情人員……在2004年最熱的一個月,他把全部精力用在了這本流水賬本上,終于迎來轉機,蔡慶來說:“我母親一位朋友知道這個情況后,告訴我有一位曾在鎮江醫療系統的退休老人可能了解相關情況。”
揭秘:見證一段塵封的歷史
功夫不負有心人,蔡慶來聯系這位老人得知,“華東軍區后勤衛生部第三后方醫院”就是現在的市第一人民醫院,他還清楚地記得賬本中一位名為“朱建中”的隊長就是當時醫院的后勤采購人員。
通過進一步查閱相關資料,蔡慶來最終查清這段歷史的來龍去脈:1951年6月9日,華東軍區后勤衛生部第三后方醫院(當時總部在金山附近)奉命接管鎮江基督醫院。1952年5月改名為“蘇南第三康復醫院”。
1953年,蘇南、蘇北行署合并,江蘇成立省康復醫院管理局,將全省收治志愿軍傷病員的醫院整編為10所康復醫院,其中鎮江的第三康復醫院更名為江蘇省第六康復醫院,任務是收治從朝鮮戰場上下來的119名志愿軍傷病員。
后省政府撥款征地,在原鎮江基督醫院內動工興建了總面積5730多平方米的3幢病房大樓,醫院從2個病區、100張床位增加到8個病區、450張床位,其間又收治了110名志愿軍傷病員。1957年,隨著志愿軍傷病員相繼康復出院,醫院開始對地方群眾和部隊休養員同時診治。
傳承:將紅色記憶留給下一代
從2004年開始,一直到2018年,蔡慶來為了收集整理與“華東軍區后勤衛生部第三后方醫院”有關資料,走遍了鎮江大街小巷的各個舊書店和舊貨店。“我當時感覺冥冥之中有一種緣分牽引著我去尋找抗美援朝與鎮江這段特殊的歷史。”蔡慶來說。
記者在他提供的大大小小700多件“老物件”中,看到了包含當時醫院的食堂報銷單、采購筆記以及藥費存根等資料。特別引起記者注意的是,其中志愿軍傷病員的伙食報銷單紙張“五花八門”,其中一張1951年的報銷單,居然是用一張廣告包裝紙背面空白處做成的。“說明當時國家還很困難,沒有多余的紙張去專門制作報銷單。”蔡慶來告訴記者,最讓他感動的是其中一張在丹徒榮炳收購豬肉的“收購條”。“據我查閱相關資料得知,當時豬肉是特別金貴的食品,為了保障傷病員的營養,只有這種收治志愿軍傷病員的醫院才能享受這種打‘收購條’的特殊待遇。”
蔡慶來表示,他已經捐出一小部分老物件給市第一人民醫院,他建議院方在院史館設專門的抗美援朝區,以紀念鎮江收治志愿軍傷病員這段歷史。其余物件他會陸續整理,將紅色記憶留給下一代。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