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人民群眾辦教育
——上世紀80年代末西麓鄉中小學危舊房改造點滴

西麓中學教學樓

保存下來的老校舍
□ 張甫雄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關系著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也寄托著每個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之高,我在農村工作期間,體會很深。
那是1988年4月12日,在我從丹徒縣上黨鎮調任西麓鄉工作時,時任縣委書記徐鳴和縣委副書記蔣振谷找我談話,要求我抓好西麓鄉的經濟、計劃生育和義務教育工作。一般情況下,按照當時的形勢,到一個地方去工作,都是把經濟工作作為重點任務交代的,但當時的領導卻把教育與經濟作為同等重要的工作,對我提出要求。
到西麓鄉以后,我通過調查發現,當時西麓鄉地處茅山老區,經濟不發達,交通條件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干部群眾迫切希望黨委政府盡快解決本鄉200多名學生不能升入初中的問題。
孩子成長的好壞,影響到一個家庭的興衰。記得小時候,我的家鄉高橋鎮大有圩有一所小學,兩排瓦房,每排四間,三間是教室,一間堆放雜物。這所學校是舊社會本圩一位戴姓開明地主建的,由于年久失修,窗戶的玻璃大部分是用油毛氈補上去的,桌椅板凳是圩里的三個生產隊從不多的公積金中抽出資金維修的。家長們都認為讀書能改變人生,“再窮不能窮教育”,即使經濟條件再差,砸鍋賣鐵也要供自家的孩子讀書,這個思想一直影響著我。
我工作所在的西麓鄉只有兩萬多人,小升初學生有250多人,但每年只能有180多人能升入初中,其中還包括一所民辦的上甸中學。由于西麓中學的校領導班子團結,師資力量強,教學質量高,當時西麓中學的中考成績平均分達480分,而上甸中學平均成績只有360分,教學條件也比較差,群眾意見很大,強烈呼吁將民辦上甸中學并入公辦西麓中學,體現教育公平,實現教育平衡。
根據西麓鄉小升初的缺口,擴大西麓中學已成為全鄉干部群眾的一致共識和強烈愿望。在這種情況下,黨委政府研究決定:成立學校擴建領導小組,由黨委副書記任組長,分管鄉長為副組長,機關相關單位部門為成員,文教助理為辦公室主任,在全鄉開展了 “興建中學教學樓,改造學校危舊房”這一民心工程。
當時興建西麓中學900多平方米的教學樓需要資金50多萬元。這筆資金現在看來數額不大,但在當時卻是一筆不菲的費用。因為上世紀80年代末期生活水平低,一個正科級干部的月工資僅有105元。為了解決資金問題,我們采取了“四個一點”的辦法:鄉財政撥一點、集資籌一點、向上要一點、建筑公司欠一點。我們先后召開了全鄉村以上干部集資會議和廣播動員大會,層層進行思想發動,黨委政府號召全鄉鎮機關干部每人捐款20元,黨政主要領導捐款50元,所在村干部每人捐款10元,鄉辦企業領導班子每人捐款20—50元。鄉財政節約開支,從當年預算中撥付5萬元。全鄉掀起了如火如荼的“捐款建樓”熱潮。
這次的捐款活動,對我的觸動很大。我深深地體會到,辦任何事情,只要符合群眾的根本利益,真正地為人民群眾服務,群眾會掏心窩地支持我們。當時的捐款活動原計劃10天完成,實際僅用5天就超額完成了任務。
資金到賬后,迅速開工建設成為當務之急,鄉政府委派責任心很強的建管站長徐榮華同志負責此事。我和鄉里的相關領導基本上每晚下班后都要去察看一下教學樓建設的進度和質量。
西麓中學是1958年建成的,由于年代久遠,有些教室已成為危房,雨天漏雨、冬天漏風,屋頂的椽子部分已經腐爛。當9月1日建管站把900平方米的教學樓交付給學校時,全校一片沸騰,望著教室里淡灰色的水泥地、潔白如紙的墻壁,更加上新添的200多張桌椅,校長王杏君激動不已,表示一定不辜負黨和人民的希望,辦好西麓中學,為西麓的鄉親們培養好人才。
教學樓建成后,學校調整了教學布局,撤銷了民辦上甸中學,拆除了校內200多平方米的危舊房,增加了實驗室,擴大了住宿范圍,凡是距離學校5里路以外的學生都可以住宿(原先是8里路以外)。學校還擴建了體育場,修建了300米的跑道,增添了籃球場和排球場。西麓鄉不能小升初的70多名小學生全部可以到西麓中學就讀。
在改善硬件設施的同時,我們還幫助學校安裝了自來水。原來學校師生一直依靠井水和河水生活,既不衛生,也不方便。我和鎮自來水廠與西麓村商議,由大局觀念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西麓村黨支部書記談朝文同志牽頭,村負責挖掘地下管溝,自來水廠負責安裝管道,用“抬石頭”的方法幫助中學解決了飲水不方便的問題。
黨委政府關心教育,人民群眾支持教育,極大地激發了西麓中學教職員工的教學熱情。一些原來有調出傾向的教師留了下來,一些師范畢業的大學生選調了進來。校領導團結一致、齊心協力;教職員工起早帶晚、忘我工作;學生們認真讀書、刻苦鉆研;西麓中學的教學質量迅速提高。1989年暑期中考人均分達到了490.6分,列全縣第一名。許多縣級機關干部也千方百計想把子女轉到西麓中學就讀。一時間,鄉政府領導和校長的壓力很大,以致我們不得已作出一些規定來控制學生人數的增加,即便這樣,西麓中學12個班級平均每個班的學生人數都達到了69人。
1989年7月份,省政府在宿遷召開了改造學校危舊房的會議。根據上級部署,我們在改善了中學教學樓條件以后,1989年又趁勢而上,全鄉迅速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村小學危舊房改造工作。當時正處于改革開放前期,農村的經濟發展喜人,但農村的教育與飛速發展的經濟不相適應。農村小學條件差、校舍簡陋、設備陳舊,但大范圍的校舍改造,資金嚴重不足,上級對每平方米危舊房改造雖有一點補貼,但仍是杯水車薪。鄉黨委政府除了繼續抓好機關集資、發動社會捐助外,還決定在全年糧食定購的任務上籌集一點資金。當時糧食定購實行的是雙軌制,鄉政府決定連續3年,每年增加30萬斤定購任務下達各村,各村下達到生產隊,生產隊下達到每戶。每斤定購價在0.25元左右,議購價在0.45元左右,每斤增加0.20元,30萬斤糧食可增收6萬元,這筆款項全部用于危舊房改造。到1990年上半年,全鄉學校的危舊房改造全部完成,改造速度在全縣名列前茅。現在回想起來,如果沒有人民群眾的付出,沒有社會力量的大力支持,全鄉的教育不會取得如此令人矚目的成就。在那場轟轟烈烈的校舍危舊房改造中,人民群眾是作出了巨大貢獻的!更重要的是,在全鄉興起了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提升了全民的教育觀念。教育水平的提升,極大地調動了全鄉干群的積極性,干部群眾的凝聚力、向心力進一步增強,反過來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西麓鄉1988—1990年經濟發展速度在丹徒縣一直穩居前幾位。這時候,我才理解縣委領導為什么要求我把教育工作與經濟工作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的道理。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