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琦:一位編劇的修養

盧琦(中)組織康盛劇社錄制經典唱段 受訪者 提供
記者 竺捷
盧琦是市藝術創研中心副主任、市劇協副主席,今年剛榮獲了市第三屆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作為一名戲劇幕后工作者,他潛心創作,作品多次獲省五星工程獎、文華獎。其先后創作舞臺類作品三十余部,發表戲劇、歌曲、評論90余萬字,參與編輯出版圖書雜志二十多部,可謂成果豐碩。
這一切的源頭還要從他高中說起。盧琦是安徽淮南人,他的小姨是位作家,受她的影響,高一開始盧琦閱讀了大量劇本,看了很多經典電影,高中就開始了寫故事、影評和劇本創作,最后甚至在報考院校時也選擇了小姨同樣的學校——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在2002年,這一學科絕對是時髦專業,四年本科下來到了分配的時候。此時,正巧鎮江市文化局到學校招對口編劇,于是盧琦作為引進人才來到鎮江。而他的同學大多自找出路,不少人很快就把專業丟得一干二凈。
當年,同學們并不看好盧琦的選擇,但盧琦有自己的初心:想學以致用,而非單純地留在城市。2006年盧琦來到市藝術創研中心,先是當創作員,同時兼任《文心》雜志副主編,當時他們還在鎮江圖書館辦公。這是一個練手和摸索階段,來到一座人生地不熟的江南古城,要立刻進入狀態并不容易。這段時間,盧琦經常替一些機關單位寫情景劇,用于他們的文藝演出。當然,劇本創作是其強項,在2009年鎮江首屆小戲小品大賽中,其創作的《天天》小露鋒芒,榮獲單項金獎。
這部戲說的啥?原來它講了一個穿越的故事,即設置了一個人與四十年后的自己對話的場景,其原型借用了經典戲劇《浮士德》的某個片段。如今影視劇中的穿越是太平常的事,但在當年還是有新意的。更何況,里面還穿插了不少對人生境遇的拷問,于是讓不少領導眼睛一亮。某種程度上,這部小戲是盧琦對自己求學時代的一次回望和致敬,他使用了一些現在看來頗具實驗性的戲劇元素,成功抓住了觀眾眼球,自己也找到了自信。
2012年,盧琦調到鎮江市文化館,成為主抓文藝創作的副館長。換句話說,他不僅要自己寫,還要引導大家共唱一臺戲。這時,他真正接觸到了“群文”概念,對群眾文化有了深切體悟和感受。當然,文化館的事情很雜,也很繁瑣,有演出排練,有指導創作,還有下基層輔導……正是在這段時間,盧琦的生活接觸面真正打開了,火熱的基層實踐給他帶來了更多靈感,也為其后繼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14年,盧琦重回藝術創研中心,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
這之后,有兩次培訓對盧琦的成長至關重要。一次是2018年的國家藝術基金項目“昆曲編劇班”,另一次是2021年國家文旅部組織的“戲曲高研班”。前者是業界頂級大佬授課,半年培訓后令盧琦有脫胎換骨之感,他開始對“大戲”的輕重拿捏有了分寸;后者其實是戲劇評論方向,作為一種打小就喜愛的寫作體裁,他從一名創作者角度闡發思考,與當年自不可同日而語。因此一口氣在《中國文化報》上發表多篇劇評,引來業界對鎮江戲曲的頗多關注和贊譽。
準確地說,盧琦是我市實施揚劇振興戰略的親歷者和參與者。同時,他立足崗位,積極服務社會。盧琦經常在江大、江科大、省女子戒毒所開公益講座,結對幫扶丹陽市行宮小學留守兒童排演節目,在鎮江三中擔任話劇課老師,為多所學校創作公益課本劇,并作為文藝志愿者到丹陽練湖社區輔導……對未來,盧琦更傾向于創作接地氣冒熱氣的作品,因為他現在的根莖已牢牢地扎在了鎮江這片熱土。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