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緣“文藝復興”發源地
——記中意文化使者、翻譯名家呂同六

□ 謝佩佩
他在國內外獲獎無數,曾榮膺意大利總統親自授予的意大利共和國騎士勛章、爵士勛章和科學與文化金質獎章,意大利前總統錢皮贊揚他是“中國意大利學界的泰斗”。
他博學多才,著作等身,積極向中國讀者介紹了180多位意大利作家、詩人、評論家、劇作家和散文家等,在國內和意大利學界的影響力不容小覷。
他在國內首屈一指,是與意大利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家交流最多的學者。
他身兼數職,生前曾是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副所長、全國意大利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國際文化書院院長、但丁學會北京分會會長、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理事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外國語言文學文科組成員等。
他就是國內著名的意大利語言文學專家呂同六先生。他堅持意大利文學研究、翻譯和評論40余年,開拓了我國意大利學的新局面。
勤奮上進,志存高遠
1938年出生于江蘇丹陽,呂同六在丹陽正則小學和正則初中度過了年少時光。后以優異成績考入江蘇省丹陽高級中學,那時候的他聰明好學,深得老師喜愛。選擇去圖書館服務的他,自然比別的同學更有機會接觸中外文學名著。高三的時候,學校選拔理工科的留蘇預備生,成績優異的呂同六被選上了。作為外交部代培生,必須服從祖國的外交需要,遵從祖國的安排。在北京留蘇預備部(現北京外國語大學)學習了一年俄語之后,1955年被派往蘇聯列寧格勒國立大學(現圣彼得堡國立大學)攻讀化學專業。在學習過程中,呂同六留心到意大利語言文學專業出現了中國留學生稀缺的情況,他毅然決然地轉成文科專業,繼而刻苦地學習意大利語。
他的翻譯處女作誕生于大四的暑假,嘗試翻譯了莫拉維亞的短篇小說《櫥窗里的幸福》,將譯文從列寧格勒郵寄到北京,刊登在了1962年《世界文學》第一二期合刊上,這便開啟了呂同六和意大利文學翻譯與研究的不解之緣。同年,學成歸國后,他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文學所(現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投身于繁忙的各項工作中。
治學嚴謹,傾注一生
呂同六在意大利文學譯介方面的杰出造詣絕非偶然,他幾十年如一日,時時刻刻致力于翻譯和介紹意大利文學,長年筆耕不輟。面對國內意大利文學“起步晚,空白多”的情況,特別是對于意大利文學發展史上的兩大發展高峰,即古典文學和20世紀文學的介紹少,可參考的資料數量又不多,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的時候,呂同六也表明“國內人都知道意大利是文藝復興的故鄉,但對意大利古典的和現代作品都知道得太少,一談就是但丁的《神曲》或者薄伽丘的《十日談》”。借助這一契機,呂同六決定分別選編意大利古典文學和20世紀作家叢書,有選擇性地介紹給中國讀書界。
延續著前輩兼同事“文學研究和翻譯融為一體”的良好習慣,呂同六不僅翻譯意大利原文,而且圍繞相關主題,撰寫了許多評論文章,試圖揭秘意大利作家的心路歷程,如《卡爾維諾的獨特小說世界》和《意大利二十世紀詩歌:傳統與革新》等,都發表在《世界文學》和《外國文學評論》等知名報刊上。多達百篇的文論,展現了呂同六極為廣泛的學術興趣和深厚的學術功底。對他來說,翻譯是兩種文明交流的方式,文學翻譯和文學研究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譯者應該對兩種文明都有深入的了解,并善于運用語言,將另一種文化呈現給受眾。
在他的努力下,譯介作品的數量顯著增長,形成了豐富且多樣的格局,各種流派、風格的藝術佳作都獲得了廣泛的介紹。以中意交流為己任的他,更是主動辭去了外國文學研究所副所長職務,一心投入熱愛的意大利文學譯介中。后來,他去了意大利卡拉布里亞大學和羅馬大學文學系進修。這期間,他在意大利的權威期刊上發表文章,主動抓住每一次和國外作家和學者交流的機會,進行深入的學術探討。他也曾與蜚聲國際文壇的作家卡爾維諾、莫拉維亞、夏俠和達里奧·佛進行過訪談,這無疑對他了解作家的人生、思想、情感、審美觀和藝術風格,促進作品的翻譯大有裨益。
根據不同的出版需求,呂同六親自主編、選編了不少譯文,均由他本人翻譯,如《蒙扎修女的故事》和《夢幻——意大利當代短篇小說選萃》等。他表示,這樣的付出無怨無悔,心甘情愿,“每一次的譯事,就是一次難能可貴的修煉,一次令人意外的欣喜收獲”。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與開放的不斷深入,對外文化交流事業的進一步發展,中意交流日趨頻繁。1989年,意大利文學學會由呂同六發起并組建,旨在培養年輕一代的學者,提高意大利語工作者對于意大利文學翻譯、評論和研究的整體素養。后續每年舉辦的研討會和組織的文化沙龍,以及與意大利使館文化處的合作,成功促成了譯者、作家和新聞界、出版界人士面對面的交流。這樣,中國作家通過閱讀外國作品,能夠開闊視野,迸發出新的創作靈感,如作家畢飛宇就不止一次在訪談中表達了卡爾維諾的作品對他創作的影響。
他積極協助并推動國內的高校創立意大利語專業,如南京師范大學、遼寧師范大學的意大利語專業和大連藝術學院的應用意大利語專業。多次組織“意大利周”和“意大利文化節”的語言文化活動,盡力推動國內外文化交流活動,促成中外專家和學者匯聚一堂,溝通交流。
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文學課程已經成為各個高校設有意大利語專業的必修課程,出版的文學教材也層出不窮。呂同六的譯文也被一次次地引用,教師和學生共同感受意大利文學的魅力。
他的卓越成果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贊揚,對于所獲得的榮譽,呂同六則表現得十分謙虛,覺得個人的成就微不足道。他以自己是丹陽人為傲,也曾應邀將其作品放在丹陽書城的“丹陽作家作品專柜”,也抽空回去與校友團聚。
綿延后學,惠澤后人
2005年呂同六與世長辭,享年67歲。
呂同六一家人都在意大利學界發光發熱。妻子蔡蓉曾在駐意使館工作10余年,也抽空進行文學翻譯。女兒呂晶在意大利羅馬智慧大學,延續著父親的意大利語事業。
在呂同六逝世一周年之際,文集《永遠的呂同六》問世,紀念呂同六為中意文化交流所做的杰出貢獻。2015年,由蔡蓉、呂晶整理編輯了《呂同六全集》全十卷,涵蓋了其畢生的心血之作,有經典文章、散文序跋和翻譯作品等,總共600多萬字。
盡管斯人已逝,但是優秀的文學類著作、翻譯和編著作品,具有極強的教育功能和學術價值,許多人將從閱讀中獲益。出版社也看重《約婚夫婦》和《風中蘆葦》等優秀譯本的經典性和影響力,改版重印,譯本被重新賦予了生命。所以讀者們不只是單純地讀譯文,而是結合著編譯者獨到的見解和透徹的解析,品嘗文學大餐。
中國的意大利學界也會一直記得呂同六先生:不辭辛勞地向國內讀者傳播意大利文學,連接起相隔萬里的中國和意大利,架起兩國友好交流的橋梁,一位奉獻一生的“中西文化交流使者”。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