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公務員試卷長啥樣
記者 竺捷
上期揭秘版“從‘招生簡章’看江蘇醫政學院”提到了高校招考,民國時期考公務員也是熱門。市民張先生找到一組照片,正好有當年鎮江的試卷,一起來看。
民國會計學試題

圖1
先看“會計學試題”的照片(圖1),時間約為上世紀三十年代,因為試卷是折疊的,只能看到半頁內容。這張試卷像油印或復寫紙復寫而成,且前者可能性更大,因為一套試題考的人不少,因此需要的份數多,而復寫只有幾份,數量極為有限。
來看試題:“(一)會計學研究對象為何?與簿記學有何區別?試就所知繪一圖表,說明某一機關之賬簿組織并評論其優劣之點。(二)何謂試算表、損益表、資產負債表?試述各表相互之關系并舉例以說明之。(三)設有榮昌公司于民國二十四年六月三十日辦理決算結出各戶余額如下,試根據下列余額制一資產負債表,并評論該公司之財政狀況。(甲)股本10000.00(乙)公積1000.00(丙)現金3103.94(丁)透支銀行9867.58……”
記者不懂會計學,不了解試題難度,但能看出前兩題是送分題。而且試題無意中透露了兩點信息:其一,第一題中論述的是“某一機關”賬簿,這可以認為是出題者考查的重點;其二,第三題中提到了時間“民國二十四年六月”,當時考試時間估計也大差不離,至少鎖定了上世紀三十年代。
在哪兒進行考試

圖2
有讀者要問了,為啥這么肯定是鎮江的考題呢?第二張照片來揭秘(圖2)。
這是一張“應考人須知”,“一、考試地點:鼓樓崗××××。二、考試日程——二十七日上午八時起考簿記,二十八日上午八時起考珠算。三、應考人應自備筆墨、墨水及算盤。四、應考人膳宿自理。”這里面有一個大家熟悉的地名“鼓樓崗”,不過可惜后面幾個字由于破損和字跡模糊無法辨認。從豎行字距來看,應該還有四個字,幸好老天爺留存了一點提示,第一個字似乎是“鎮”,最后一個字好像是“范”,那么這個填字游戲應該就是“鎮江師范”。
再從時間上驗證。民國二十一年(1932),教育部廢止中學、師范、職業合校制度,分別頒布《中學法》、《師范學校法》、《職業學校法》。江蘇提出擴充師范教育的計劃,指令省立鎮江中學等8所中學為專辦師范學校,并決定此后不再招收高中普通科新生。9月,江蘇省立鎮江中學即改為江蘇省立鎮江師范學校,校址在鼓樓崗,校園占地82畝,房屋305間,其中教室22間、宿舍122間。民國二十四年(1935),江蘇省立鎮江師范有15班,學生795人,專任教員64人,兼任教員4人。民國二十六年(1937)冬,鎮江淪陷前夕,省立鎮江師范遭日機炸毀。這樣基本對上號了。
考試人數有多少

圖3
從前面“應考人須知”可知,有一門考試是“簿記”,來看第三張照片(圖3),其內容為“簿記學試題”,因為不全,只能看到第一題。“一、試將下列各項收支記入銀行往來簿之中國銀行戶,(說明)銀行往來簿應分為月日、摘要、支票號數、存入數、支出數、存或欠差數等欄。七月一日,上月末日結存二千三百四十四元,二日開出支票第五號向該行支取五千元,三日存入該行六千一百元,四日開出支票第六號向該行支取一萬元,試述借貸平均之理。”這應該是一道實操題,考察對銀行往來賬能否看懂。

圖4
第二門考的是珠算,有第四張照片對應(圖4)。這其實是一張表格,右側寫“甄用助理員珠算分組試驗表”,左側注明“按照原定試場座次坐定,聽候主試挨次喚名試驗”。這個提示內涵豐富,“挨次喚名試驗”,即“一個個來”,而且是在“主試”面前打算盤,這倒是需要考生相對過硬的心理素質。可能在一般的理解里,考珠算只要獨自面對試題就行了,而不是面對主考官大人,這基本上相當于面試了。
那么有多少人考?這張表格為我們提示,表格分場別、組別、號坐、應試人姓名幾欄,這場是“第二試場第九組”,應試人分別是馮佩雄、朱章煥、陶廷弼、陳學文、柳基穎、葉如松、李人堡、葛善顯、石攻玉、曹熙明、沈經才、任世端、徐肇生、陳儀廷,號碼從131一直排到144。也就是說,至少有百來人參加了這場測試,考試規模不小。
啥崗位這么熱門

圖5
到底哪個政府崗位招人?引來這么多求職者。這套照片中也有答案,其中有一張(圖5)上面寫著“鎮江財政廳助理員”。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這里面有邏輯漏洞:即“應考人須知”只說了簿記、珠算兩場考試,并沒說會計學考試。記者是這樣理解的:因為張先生只找到試卷照片,并沒有見到試卷,所以肯定會遺漏什么信息。而且從“財政廳助理員”考試級別來看,光考簿記、珠算恐怕并不能說明問題,因為畢竟不像店號招管賬先生那么簡單,至少應試者對會計學基礎要有一定掌握,否則會顯得“財政廳助理員”太沒有技術含量了。最后,記者還從筆跡學上找到了依據,對照“會計學試題”和“簿記學試題”的部分相同文字,比如“學”“試題”“銀行”等,其書寫特征大體一致,反倒是“應考人須知”的書寫者像另一人。
1929年8月1日,國民政府頒布了《考試法》,標志著民國公務員考試制度的正式建立。民國公務員的任用分特任、簡任、薦任、委任四種。1930年1月5日考試院成立,之后組織了不同層次的公務員錄用考試,主要有高等考試(選拔薦任職公務員)、普通考試(選拔委任職公務員)、特種考試。其中的“特種考試”種類繁多,計有郵政、電務、鹽務、稅務、會計、銀行、土地、測量、人事行政等四十余種,特種考試中央及地方均有舉行。張先生認為這次招考“鎮江財政廳助理員”也許就是鎮江組織的。
應試者何許人也
如果說前面都是鋪墊的話,那么行文至此該到了水落石出的時候了,這位神秘的應試者何許人也?

圖6
從張先生的一張照片(圖6)可找到名字——柳基穎,考試號碼是135,這與“甄用助理員珠算分組試驗表”上的號碼吻合。他的身份是私立上海法學院、國立上海商學院畢業生,或許還是會計師。從大概率來判斷,他不太像鎮江人,很有可能是上海人,但也不排除是從鎮江去上海的。

圖7

圖8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這組照片中還有兩份應考須知,一份是1931年上海通易信托公司(圖7),另一份是1934年上海大明公司(圖8)。前者注明:“一、本公司此次招考學生其資格須有初級中學畢業或曾在銀錢業實習二年以上者。二、年齡須在二十歲以下。三、自信于考取后能在本埠殷實之商鋪或商人作保者方可應考,否則不必徒勞。四、考試科目為國文、英文、筆算、珠算四門。”顯然這家公司有外商背景。后者的語氣緩和了很多,稱“逕啟者”及“柳基穎先生臺照”,更像一份面試通知書。從中可以還原這樣的場景:當年柳基穎很年輕,那段時間他正找工作,應聘了不少公司,也包括“鎮江財政廳助理員”。換言之,即使對一位在上海學有所成的有志青年,鎮江的這一職位也極具誘惑力……
官員考試制度是中國的傳統,影響深遠。民國時期的公務員考試,其中有對中國古代考試程式的繼承,比如在“主試”面前打算盤,既考技能也考心理素質,例如“自備筆墨、墨水”須知,表明毛筆字鋼筆字皆可;也有對西方國家考試方法的借鑒,譬如會計學、簿記學的實操題,與現在的題目類型已很接近。這樣一種兩者結合的考試類型,對今天的讀者有新鮮感,對當年的寒門子弟更有吸引力。
圖:竺捷 提供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