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珊珊:基層文化“排頭兵”

邵珊珊在北固山表演京劇《龍鳳呈祥》 受訪者 提供
記者 竺捷
出生于藝術世家的邵珊珊,拉得一手好二胡,現在是京口區(qū)文體旅局工作人員,不過她與鎮(zhèn)江這座城市結緣,中間經歷了頗多曲折。
邵珊珊來自山東棗莊,她的奶奶是棗莊市柳琴戲代表性非遺傳承人,她的父母是山東省級非遺項目——山東琴書的代表性傳承人。媽媽左手打琴板,右手彈揚琴,嘴里唱詞,爸爸則用墜琴伴奏。棗莊屬于魯西南地區(qū),那里還有山東的呂劇、河南的豫劇。從小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自然耳濡目染,邵珊珊張口就能唱各種戲曲。她從小學開始,跟隨棗莊山亭區(qū)文化館王館長學習二胡,一直堅持到了高中。
她不是藝考生,屬于藝術特長生。2011年高考前,邵珊珊報考山大、北航和華中科技大的藝術院校,專業(yè)皆過,但可惜高考成績未達一本分數線,結果被調劑到江蘇大學。不過,她很快在軍訓時憑借一曲京劇清唱脫穎而出。當時江大還沒戲曲社團,于是大家組建了蘭韻戲曲社,小邵被推舉為副社長,后來還競選上江蘇大學藝術團副團長。大三下半學期,老媽突發(fā)奇想,問女兒想不想當文藝兵?小邵網上一搜,發(fā)現江蘇省軍區(qū)政治部文工團正在招人,立馬報名,很快被錄取。
很多人對文藝兵存在誤解,以為不用參加軍事訓練,其實不然。一入伍就是新兵連三個月,男女兵沒有區(qū)別,戰(zhàn)術、打靶、扔手榴彈等,樣樣要過關,流血破皮更是家常便飯。下連考核那天,剛下過雨,隊列考核之后是爬戰(zhàn)術,場地泥濘不堪,但為了合格,戰(zhàn)友們都拼了命地往前爬,什么泥水石子都不是問題,根本顧不得疼痛,只為了一個信念,就是沖過去!成為泥人的女兵們在聽到成績合格后緊緊抱在一起哭了,這種成長體驗是任何成功都不能比擬的。
從新兵到文藝戰(zhàn)士,要鍛打的地方很多。一次去鹽城革命老區(qū),小邵臨時接到學淮劇的緊急任務,之前她從未接觸過這種地方戲。她找到經典名段《孔雀東南飛》,跟戰(zhàn)友學口音,用三天學唱腔身段,終于圓滿完成了任務。再比如省軍區(qū)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演出,19個場景相銜接,換服裝時間短的僅35秒,于是小邵從里到外套四身衣服,邊演邊脫。到節(jié)目沖刺階段,團隊排演至凌晨兩點,一天只睡四小時的情況持續(xù)了九天,這是一場個人體力和時間的馬拉松,更是一場文藝兵接受檢閱、交出滿分答卷的戰(zhàn)斗!
最令小邵難忘的是2015年省軍區(qū)巡演,演出隊全體背著行囊,登上軍用卡車,開啟慰問基層官兵、服務老區(qū)人民之旅。大家冒著嚴寒,一個月走訪二十余地,行程2500公里,為基層戰(zhàn)友和老區(qū)人民奉獻了二十余場演出。每到一處,裝臺、放線、搬音箱、拉幕布、鋪地膠。臺上文藝兵,臺下“女漢子”,這才是女兵的真實寫照!有一次來到徐州某部倉庫,只為大山深處的九名戰(zhàn)士表演,是唯一演員比觀眾多的演出……
兩年服役期滿,小邵選擇退役,重回江大修完本科,之后考進京口區(qū)文體旅局。準確地說,邵珊珊文化服務的角色一直沒變:無論是在江大蘭韻戲曲社,還是在省軍區(qū)政治部文工團,抑或是現在來到機關。當然,她現在的職能更多元化,除了有時自己上場演,更多的時候組織大家一起演,或者說是文化活動的策劃者和評估者。現在,小邵主要負責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業(yè)、文化市場行政審批及信息報送,體現了文化服務的一條龍和全程測評,這其中面臨很多新的挑戰(zhàn)。每次碰到困難,小邵都會從自己的軍旅生涯中尋找勇氣和答案。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