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的家鄉情結


1957年10月15日通車的武漢長江大橋。




1984年4月,為鎮江二中學生們做科普講座時,校長為茅老戴上二中校徽。
記者 陳聲秦 本報通訊員 任一鳴
終生不忘出生在五條街草巷的老屋,祖父母安葬在鎮江五州山的灣溝,父母合葬在蔣喬的嶂山,自己歸葬在鎮江栗子山公墓……
10歲那年,已隨家人從鎮江遷居南京的茅以升在過端午節的那天,秦淮河舉行龍舟比賽,看比賽的人都站在文德橋上,由于人太多把橋壓塌了,砸死、淹死不少人。
這一不幸事件沉重地壓在茅以升心里,他暗下決心:長大了一定要造出最結實的橋。
“橋魂”出鎮江 青史有令名
茅以升1919年獲美國卡耐基理工學院(現為卡耐基梅隆大學)博士學位,是該校的第一位工科博士。其博士論文《橋梁框架之次應力》的科學創見,被稱為“茅氏定律”。
在美國完成博士學業后,茅以升因卓越的才華被美國方面強烈挽留,但他毅然放棄美國的一切機會,甚至沒等到畢業典禮,就已踏上祖國大地,開始了他與國家和人民的故事。
1933年8月,茅以升應約赴杭州,受命就任錢塘江橋工委員會主任,主持第一座由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的鋼鐵大橋工程。之前,在中國雖已有一些大橋,但都是外國人造的。茅以升就是要用自己的智慧來證明中國人有能力建造現代化大橋。
由于錢塘江地處入??冢涑鳖^壁立的錢江潮與隨水流變遷無定的泥沙是建橋的兩大難題。茅以升克服了許許多多的困難和一個個技術難題,保證了大橋工程的進展。
1937年,大橋快要竣工之際,上海“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戰火也燒到了錢塘江邊。在此后的40多天里,他和建橋工人們冒著日軍飛機轟炸的危險,夜以繼日地加速趕工。
1937年9月26日清晨,第一列火車終于從大橋上通過。
通車當日,運送大批軍火物資的列車就開始陸續從這座大橋上通過。據當時的鐵路局估計,僅12月22日這一天就有300多臺機車和超過2000輛客貨車通過大橋。
抗戰勝利后,茅以升又受命組織修復大橋,1948年3月,全部修復工程結束。至此,茅以升主持的錢江大橋工程,前后14年,經歷了建橋、炸橋、修橋三個時期,這在古今中外建橋史上是從未有先例的事情。
1955年至1957年,茅以升又受命任武漢長江大橋技術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承接修建我國第一個跨越長江的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的任務。
武漢長江大橋是蘇聯援華156項工程之一,于1955年9月動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車。
1959年,茅以升應周恩來總理邀請,擔任人民大會堂結構專家組召集人。1959年初秋,人民大會堂落成時,尚未正式命名。一天,周恩來總理和茅以升等專家一起視察這座壯麗的大廈。周總理對大家說:“咱們給萬人大禮堂起個什么名字好呢?”茅以升在紙上寫了“人民大會堂”幾個字,周總理看后說:“人民大會堂,這個名字起得好!”
科學屬人民 對黨顯赤誠
1979年,茅以升在匹茲堡的演講中這樣說道:“現在我們的祖國在搞現代化,所以,在美國的中國同胞,回國來幫助祖國吧!”好幾個留學生當時就說他們要回去,要為祖國服務。
美國科技界最高獎國家科學獎獲得者、西南交大校友、茅以升高足林同炎,就是在這次動員之后回到祖國,為開發浦東(首先有其提出)作出了杰出貢獻。
茅以升在海外奔走呼號數十年,為祖國迎回來一大批科技人才。
茅以升認為“科學屬于人民”。
為此,他不遺余力地從事科普活動。他寫下了大量科普著作,1963年2-3月間他在《人民日報》連續刊發《橋話》,廣受好評。
對他寫的《橋話》,毛主席贊揚說:“你寫的《橋話》我都看了,寫得很好!你不但是科學家,還是個文學家呢!”
1985年,年近90歲的茅以升抱著對黨最大的忠誠,再一次向黨提交了入黨申請:“是繼續在黨外還是吸收入黨,怎樣對黨有利,對國家和人民有利,我就應當怎樣做。”走到人生盡頭的時候,他仍然把選擇權交給了黨。“如組織上認為我仍以黨外人士工作為宜,則可否考慮在我身后完此夙愿。”
1987年10月12日,時年已91歲高齡的茅以升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夙愿終成現實。“我的前半生,自詡‘無黨派’‘超政治’,是一個一貫崇尚‘科學救國’‘工程救國’的民主主義者??箲饎倮螅夷慷脟顸h反動派發動內戰,摧殘民主,投靠帝國主義,開始認識到只有共產黨領導人民大眾起來革命,才能救中國。今天,是我一生中最光榮、最難忘的一天,我入黨了!”
1989年11月12日,93歲的茅以升先生與世長辭。短短兩年黨齡,卻是對這位忠誠的共產黨員最大的認可。茅玉麟這樣描述自己的父親:“中國共產黨就是為百姓、為大
眾來服務的,他也是這樣。所以他的想法和中國共產黨是不謀而合的。所以他會義無反顧地去追隨黨,直到永遠。”
茅以升深知工程技術人才之于祖國的重要性,矢志于祖國的工程教育事業。曾于1921年、1926年、1938年、1950年四度出任母校唐山交通大學校長或副校長。
1942年,茅以升離開母校后,籌備中國橋梁公司。他著眼未來,將錢塘江橋工處的同仁和有志深造的工程技術人員,吸收到橋梁公司,培養他們成為橋梁建設的技術骨干。
身隨橋夢飛 桑梓有遺澤
第一次回鎮江:1930年春(34歲)
那年,他因故辭去北洋工學院院長,回南京家中小住。當時江蘇省會在鎮江,江蘇省建設廳廳長和茅以升是好友,所以,茅以升到鎮江和老朋友相見,就被老友力邀出任江蘇水利局局長。茅以升欣然赴鎮江就職后,就立即大刀闊斧地整頓和發展江蘇省水利事業。
在鎮江工作、生活了近兩年。期間他為鎮江奔走辛勞籌建象山新港,這已成為鎮江交通港口建設上一段珍貴的歷史記憶。
第二次回鎮江:1948年(52歲)
這次回鄉的茅以升,心中滿是失去親人的痛楚。早先,茅以升的父親1934年病逝于南京,后歸葬于鎮江西郊蔣喬嶂山。1946年母親在重慶去世。故于1948年1月7日再次來到鎮江,將母親靈柩運到蔣喬嶂山墓地,將父母合葬一處,然后在墓前行禮,揮淚返寧。
第三次回鎮江:1959年(63歲)
茅以升和周培源等赴江蘇視察,來到鎮江。在鎮江視察的三天時間里,茅以升和鎮江地方政府的負責同志親切會面,暢談甚洽。其實,在新中國成立不久,茅以升就把草巷老屋捐贈給了鎮江地方政府,梳兒巷居委會曾在茅以升故居辦公多年。所以茅以升回到鎮江,感到特別親切。
第四次回鎮江:1984年4月(88歲)
茅老到鎮江的第二天,就專程到鎮江二中與學生代表歡聚座談,勉勵學生們:你們是故鄉的小朋友,我愛你們。要為四個現代化勤奮學習。
最后一次回鎮江:1987年9月29日(91歲)
茅老參加錢塘江大橋建橋50周年紀念活動后,返京途中特別來故鄉鎮江看看。
第二天,茅老在時任市政協秘書長錢永楨陪同下,坐著輪椅游覽了金山。接著,又去蔣喬嶂山祭掃了父母的墓。晚上在伯先公園和家鄉人民一起歡度國慶佳節。次日,茅以升又參觀了夢溪園,并留下了墨寶。
在茅老生命最后時刻,神志已經不清的他還在跟秘書小鄭叮囑:“小鄭,車來啦?快,我們回鎮江……”
他始終記得自己出生在鎮江五條街草巷的老屋,祖父母安葬在鎮江五州山的灣溝,父母合葬在蔣喬的嶂山。
他身后葉落歸根,歸葬在鎮江栗子山公墓。
他的遺物也大部分捐獻給了家鄉。
他以是鎮江人為榮,他深愛這片土地!
本版圖片由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提供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