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的高莊戰斗

抗日英雄旅政治委員廖海濤 圖:沈伯素 提供
文/沈伯素
丹徒區高莊村有著一頁閃光歷史,那就是新四軍英雄廖海濤率領十六旅創下的高莊大捷。
1940年9月13日,日寇集中南京、鎮江、句容、丹陽3000余兵力向茅山北側圍近,企圖掃蕩茅山地區的抗日武裝。那時,我新四軍十六旅部隊正駐守丹徒高莊。同時,高莊西側、陽山以南的宜莊和對達,駐有頑軍(抗戰時稱國民黨頑固派軍隊)六十三師。這個師不久前曾因與新四軍搞摩擦,在西塔山被我軍擊退。頑軍表面上和新四軍握手言和,實際是伺機再次挑起摩擦。
為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對日寇的這次“掃蕩”,十六旅和頑軍約定,六十三師對付南面與西面的進攻之敵,十六旅阻抗敵人從東面和北面來犯。十六旅政治委員廖海濤,曾轉戰茅山一帶、身經百戰,對當地地形熟悉。他決定除在青龍山放一個連警戒,將主力從郁崗峰陽山一帶東移高莊,準備與日寇決戰。他指揮司令部和三團守住高莊向金壇方向的一線,要求特務連預先占領高莊北邊一溜長的大河堤埂,修筑工事,隨時迎敵。
13日清晨6點,天剛亮日寇就開始對頑六十三師進攻。不一會,高莊以北的游擊小組和新三團一營也與日寇交上了火。頑軍第六十三師原想讓日寇正面進攻十六旅,但沒想到廖海濤早就將部隊轉移至高莊,而讓他們自己迎面碰上了日寇。頑軍依仗自己人多武器好,日寇不敢夜戰,通宵達旦在宜莊和對達村里打麻將,連流動哨也不設。受日寇攻擊,不久就迅速潰散。
那天,與我新三團一營在高莊接上火的,是從丹陽和延陵等地前來進犯的日軍。廖海濤面對進犯之敵,哪怕對方人數和火力占優勢,也毫不猶豫,派小部隊把1000多敵人引向大堤,進入我伏擊圈。因事前進行了大量準備,在地形和工事方面都具優勢。一聲令下,全體指戰員機槍、步槍、手榴彈等所有武器開了火,頓時火力集中,一齊向日寇還擊,在高莊和志洋橋一線形成一道火墻,日寇不敢前進一步,反擊戰十分順利。遭到猛烈痛擊的日寇,仍然猛攻。雙方互相廝殺了一整天,日寇始終無法越雷池一步。
其時,潰不成軍的頑軍六十三師駐對達村的先向窯崗背突圍,想與宜莊頑軍靠攏,但日軍占據有利地形,一次次打垮頑軍沖鋒。宜莊頑軍只好向南突圍,一部從宜莊向南朝致和、茅麓一帶敗退,另一部轉而向東朝高莊方向潰退,與新四軍十六旅靠攏。廖海濤目睹這一切,他從“一致抗日”大局著想,不能坐視中國軍隊在敵人面前一敗涂地。廖海濤堅決將日寇引向自己方向,加倍抗擊,使日寇無力顧及六十三師,讓潰退散兵得以脫險。
來犯日寇見無法取勝,因黑夜來臨,怕遭到善于夜戰的新四軍打擊,在被打死200多人,被俘兩人,丟棄大批槍支彈藥以后,向北退回匪巢去了。這次戰斗,廖海濤收容了400多名六十三師潰散人員和大量丟散武器,僅輕重機槍就收集了二十多挺。捷報傳出,茅東人民奔走相告,頑軍散布的“六十三師能打仗,新四軍敲竹杠”的謠言不攻自破。
戰斗結束,廖海濤將在高莊大捷中收容的頑軍連同裝備還給了六十三師。當時,我方不少人對此作法產生懷疑,有的說:“六十三師一貫與我方搞摩擦,把收容的人員送走也就算了,我方正缺少武器,那二十多挺輕重機槍應該留下來裝備自己。”廖海濤耐心地給大家解釋:“‘國共合作’還沒有破裂,我們還是要堅持對外抗戰、對內團結的方針。”他的做法極大地提高了新四軍的威望,也得到了上級的認可。從此,高莊大捷顯赫地寫進了新四軍抗戰史,其光芒久久閃耀在江南大地。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