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秋佳節話“中秋”

清周鎬京江二十四景之海門泛月
□ 喬長富
農歷八月,別名“仲秋”;八月十五,稱中秋節,簡稱“中秋”。中秋節是中國人吃月餅、慶豐收、喜團圓的良宵佳節。對于它,自己可說是既熟悉又感到并不熟悉。熟悉的是,這輩子已經度過八十多個中秋節;不熟悉的是,對于它起源于何時,又為什么稱為“中秋”,至今仍一知半解,甚至不知不解。今年,我查考了一些資料,說說幾點體會和想法。
首先是對于“中秋”這個詞的起源和本義,根據《辭源》的解說,它是最早見于《周禮》“夏官·大司馬”:“中秋,教治兵。”“中”通“仲”。因此,可以說“中秋”是一個古老的名稱,它的本義是指農歷八月。而農歷八月之所以稱“仲秋”,從《辭源》的解釋看,當是由于它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按照古人“伯”“仲”“季”的排行,它屬于“仲”;至于八月又稱“中秋”,當是由于“中”與“仲”相通,農歷八月,又在秋季七月和九月的中間,所以又稱為“中秋”。
“中秋”一詞雖起源于先秦,但它作為農歷八月十五的別稱,又當是起源于唐代。對此,《辭?!方忉屨f:“農歷八月十五日在秋季的正中,故稱‘中秋’。韋莊《送李秀才歸荊溪》:‘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嶺上木蘭船。’”韋莊是晚唐人,按照此處所說,只能表明晚唐時期已經稱八月十五日為“中秋”。其實,從唐人詩看,早在中唐,韓愈就有《八月十五日夜贈張功曹》詩,詩中有“一年明月今宵多”句,詩中所寫,人們都認為是表達中秋懷人的情思。而且與韓愈同時期的王建也有《十五夜望月》詩,詩中說“今夜月明人盡望”,這里的“十五夜”也是指農歷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從韓愈等人詩看,中秋望月以至賞月,當時已開始成為一種風習。雖然如此,從唐人八月十五賞月詩看,看來這一天還未成為“中秋節”。再從《唐會要》卷二十九載,唐永泰元年(765)獨孤及上表僅提寒食等節日,未提中秋看,當時中秋更未成為“法定”節日。至于農歷八月十五日又從何時開始成為“中秋節”,還是有待查考。
說到這里,還要指出的是,就在唐代開始流行稱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之時,唐人詩中還出現了一些與月亮有關的神話傳說。例如,李白《把酒向月》說:“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李商隱《嫦娥》詩說:“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霜月》詩說:“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詩中“素娥”就是指月中仙女。鄭綮《開天傳信記》載:唐玄宗坐朝時,“以手指上下按其腹”。退朝以后,高力士問唐玄宗這樣做的原因,唐玄宗說:“吾昨夜夢游月宮,諸仙娛余以上清之樂。流亮清越,殆非人所聞也。酣醉久之,合奏清樂,以送吾歸。其曲凄楚動人,杳杳在耳。吾向以玉笛尋,盡得矣。坐朝之際,慮或遺忘,故懷玉笛,時以上下尋之,非不安也。” 這段文字,記載了一個美麗動人的神話。諸如此類神話傳說的出現,既顯示了它們與中秋的關聯,又豐富了中秋的內涵。
中秋這一天,由于它是在農歷八月十五,而八月十五這一天是“一年明月今宵多”,八月十五的月亮所顯示的形象是“圓”,所呈現的景象是“美”。所以八月十五賞月拜月,親人團聚就成為主要風習。從唐人詩歌的實際看,唐人寫秋天望月懷人的詩雖然很多,名篇也不少,但中唐以前人所作詩,卻未見有明確標示“八月十五”的例子,更未見出現標明“中秋”的例子。在這種情況下,很難臆定初唐和盛唐人是否認為農歷八月十五日就是“中秋”。到了中唐,從上文所舉詩看,當時人雖已稱“八月十五日”,寫農歷八月十五日望月之情,這表明農歷八月十五日望月已成為一種風習,但當時人是否已認為農歷八月十五日就是“中秋”,也有待查考。直到唐代晚期,韋莊的詩才明確顯示“八月中秋”是農歷八月十五。不但如此,早于韋莊的許渾也有《鶴林寺中秋夜玩月》詩,詩題及詩句也顯示“中秋”是指農歷八月十五。從上述情況看,中秋節的實際形成時間當不早于中唐,而農歷八月十五日被明確稱為“中秋”,則是在晚唐。依據上述情況,今天可以說,農歷八月十五之成為中秋節,當是在中、晚唐時期。當然,這樣的推定,還有待進一步的查考。
歷史進入宋代。宋朝人中秋賞月賦詩作詞蔚然成風,有關中秋的名篇佳話,不脛而走。鎮江(北宋時稱潤州)倚山臨江,是中秋賞月佳處,宋朝人與鎮江有關的中秋賞月的名篇佳話,也不在少數。例如,北宋蘇軾曾于中秋之夜在金山的妙高臺之上,命“歌者”袁绹歌唱他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對于此事,北宋蔡絛《鐵圍山叢談》卷四記載說:“歌者袁绹乃天寶之李龜年也。宣和間,供奉九重,嘗為余言:‘東坡公昔與客游金山,適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無際,加江流頃涌。俄,月色如晝,遂共登金山山頂妙高臺,命绹歌其《水調歌頭》曰:‘明月幾時有……。’歌罷,坡為起舞,而顧問曰:‘此便是神仙矣?’吾謂:文章人物誠千載一時,后世安所得乎?”此事傳為中秋佳話。
不但如此,如上所說,早在晚唐時期,許渾就有作于南郊的《鶴林寺中秋夜玩月》詩,詩中說:“待月東林月正圓,廣庭無樹草無煙。中秋云盡出滄海,半夜露寒當碧天。輪彩漸移金殿外,鏡光猶掛玉樓前。莫辭達曙殷勤望,一墮西巖又隔年。”全詩興致高潔,文辭清麗,寫景優美,別出心裁??梢哉f稱得上晚唐中秋詩的“壓卷之作”,對于認識唐代“中秋”節的形成有重要價值。
此外,北宋米芾也有《中秋登望海樓》詩,詩中說:“目窮淮海兩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此詩不寫中秋望月之常情,而是另辟蹊徑,寫“中秋”那天,登潤州望海樓望月的奇思妙想。詩中前兩句寫月光朗照。登樓而望,天上月光如銀,明亮閃耀,可以“目窮淮海”,看得很遠,江中月光如虹,孕育著水中的珍珠。后兩句由有關明月的傳說,抒寫對月中“桂枝撐損”的擔憂,顯示望月愛月之情。這樣的中秋望月詩,包含有幾個明月傳說,而又自然渾成,可謂別出心裁,思奇語妙,在唐宋人的中秋望月詩中獨樹一幟,與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可謂異曲同工,各呈其美。最后順帶提醒一下,米芾詩所說的“望海樓”,是在潤州,這有許多事實可以佐證。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