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洪臨危受命保家鄉
□ 李 燕
葛洪,字稚川,自號抱樸子,生活在西晉和東晉相交的時代,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人,是著名的道教思想家,文學家,醫藥學家,又是外丹學和道教神學的主要奠基人。
晉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葛洪出生于句容的世家大族葛氏家族,在其父親葛悌的庇護之下,葛洪不需要為走上仕途而整日讀書,自幼習武,終日多是騎馬、射箭、游玩,童年生活非常自得。葛洪13歲時,其父因病去世,葛洪失去依靠,回到家鄉句容開始了自食其力的農樵生活。家境的變遷以及艱難的人生際遇,使葛洪受到極大的震動,他開始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在農樵閑暇之時發憤讀書。葛洪閉門苦讀,達到了癡狂的地步,他不僅大量閱讀儒家典籍,還廣泛閱讀兵書、醫藥養生、天文、占卜、相命、遁甲、堪輿等各類書籍,學貫百家,聲名遠揚。
太安年間,張昌、石冰之亂的戰火蔓延到了葛洪的家鄉,江南地區陷入了混亂之中。看到無辜的家鄉百姓遭受戰亂之苦,葛洪憂心不已,但憑一己之力只能保護附近的鄉民。就在此時,江南各大世家大族挺身而出,組建義軍討伐石冰。葛洪作為名門之后,又名聲在外,成為義軍大都督顧秘的特邀之賓。
葛洪接到邀請后,立即招募數百人,組建隊伍,準備參加戰斗。葛洪的部隊被編制在宋道衡擔任主將的隊伍中,葛洪擔任將兵都尉,配合義軍的主力部隊,攻打石冰的小分隊。由于葛洪此年剛滿21歲,十分年輕,宋道衡覺得他缺乏作戰經驗,有些輕視他。葛洪多次獻計,宋道衡卻都不采納,作戰初期,他們的大部隊多次失敗。
葛洪的建議雖然得不到采納,但他沒有氣餒,依舊英勇作戰,在戰場上大顯身手,成為敵方重點攻擊對象。在一次戰斗中,葛洪的隊伍遭到對方的伏擊,他們毫無準備,只能掉頭撤退。但對方隊伍緊追不舍,眼看就要追上,一場硬仗一觸即發。敵方還重點加強對葛洪的進攻,同時部署了好幾個兵士共同圍攻葛洪一人。葛洪遵循“擒賊先擒王”的原則,一邊策馬飛奔,一邊拉開弓箭,一招制敵,一箭射中敵方領頭人的戰馬和領頭人,甚至連領頭人后方的追兵亦被該箭射中,應弦而倒。敵方被葛洪突然爆發的能量所震懾,無人敢繼續上前,暫停了此次追擊,葛洪的部隊得以逃脫。
這次戰斗極大地鼓舞了士氣,也奠定了葛洪在軍中的威望,宋道衡開始對葛洪刮目相看,他開始采納葛洪的意見,并嘗試讓葛洪參與指揮戰役。葛洪充分融匯自己所學得各類知識,重新制定了作戰的戰術,并利用古人奇門遁甲之術進行排兵布陣,重新調整了部隊指揮,改動隊伍各單位的相互位置,使得之前多次打敗仗的隊伍重新振作起來。在一次略具規模的戰役中,葛洪帶領的隊伍及時救援了另外幾支即將戰敗的部隊,又一次立了大功。葛洪在軍中的地位迅速得到提升,宋道衡也越來越重視葛洪,開始讓葛洪獨自指揮他所率領的部隊獨立作戰。
一次,葛洪配合顧秘的主力部隊,跟隨義軍大部隊進攻石冰流民起義軍的一支主力部隊。由于義軍方準備充分,戰斗進行得非常順利,敵軍很快被攻破,只剩下一支小分隊仍在拼死抵抗。義軍攻入敵軍戰營后,看到營地里到處是散落的錢幣,還有起義軍積累的各種奇珍異寶。義軍的將士們看到了這一場景,都十分興奮,認為是石冰的起義軍們知道快要失敗了,倉皇放棄錢財去逃命了。于是義軍們紛紛扔掉自己的兵器,去撿拾財物裝進用來攻擊敵軍的戰車里。
葛洪根據探測的敵情,結合自己所閱讀的史書和兵書,判斷敵軍可能使用的是用錢財誘騙義軍放松警惕的計策,于是特別下令,不允許自己部隊中的將士們擅自離開行陣,去撿拾財物。有一個士兵,不聽命令,擅自行動,撿了一袋珠寶,葛洪立即下軍令斬殺,以此為警戒,整肅自己的隊伍。因此,葛洪所率領的將士們,沒有一個人放下兵器,離開自己隊伍。
果然,沒過多久,埋伏在附近的數百名敵軍發動了攻擊。因為他們是殘兵,抱著必死的決心,因此作戰也格外英勇。義軍的眾多將士們一點作戰的準備都沒有,原先帶來的武器也不知所蹤,只能自顧逃命,現場一片混亂,自己人被自己人踩踏撞傷的不計其數。只有葛洪所帶領的隊伍,陣形如舊,車馬整齊,武器裝備都跟來時一樣,做著隨時作戰的準備。葛洪的隊伍即刻投入戰斗,很快就打敗了這些垂死掙扎的敵軍殘部,斬殺了敵軍的領頭人,繳獲了對方的武器,挽救了義軍大部隊。
這次戰斗的勝利,使葛洪獲得了顧秘大都督加封的“伏波將軍”稱號,并照例賞賜布帛百匹。葛洪及時將其所學和實際戰斗經歷加以分析和總結,制定新的作戰計劃,并注重加強對自己隊伍的整頓。對于賞賜的布匹,葛洪沒有封藏起來或者送回家去,而是分賜給自己部隊的將士,并贈與一部分給以前認識的那些窮人們。余下的布匹,葛洪拿到市集上去賣了錢,換成酒肉,邀請軍中將士們一起會餐。軍中將士都十分開心,被葛洪的氣度所折服,更加歡迎和推崇他。葛洪的作戰才能和賞罰分明的治軍態度,立刻被傳播出去,成為軍中傳奇。
此后,葛洪越戰越勇,為保衛家鄉立下了汗馬之功,得到將士們的一致擁戴。張昌、石冰事件平息后,葛洪卻不愿爭功邀賞,主動脫去戰袍,辭去官職,開始四處游歷。葛洪學識淵博,潛心鉆研,又勤于著述,留下了一批門類豐富、數量可觀的著作,在道教史、文學史、自然科學史和哲學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葛洪的一生充滿傳奇,在少年突遭變故之時,發憤苦讀,厚積流光;在家鄉遭受戰亂之時,揭竿而起,保鄉安民;在沙場立功揚名之時,不戀官位,急流勇退;在四處游歷之時,懸壺濟世,專心著述,為后世留下了不竭的文學、哲學、醫學、自然科學的資源寶庫。葛洪的精神風骨,既領一時風騷于當時,又樹永久高標于現下,當為鎮江悠遠渾厚的人文財富,歷久彌新。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