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祖父二三事

潤之公捐資建造的橋 圖:口天 提供

吳公潤之肖像
文/口天
先祖父吳公佩德,字潤之,因為人處事嫉惡如仇,剛正不阿,性情耿直,故外號“吳大炮”。曾是鎮江東鄉十三個半鄉吳氏宗祠的族長(東鄉人稱為“佬官”),民國初年任省參議。
祖父幼年生活貧困,青年時代因經營煙草生意發跡,鼎盛時,南京和蕪湖各有一條馬路邊的商鋪幾乎均屬我們家所有;南通、如皋、鹽城、建湖等地均有大型商號;泰興天興橋全鎮的農民皆為我家的佃戶。祖父深知,建造宗祠是鎮江東鄉吳姓人崇拜祖先的一種精神寄托,于是捐巨資興建了鎮江東鄉姚橋鎮株樹頭村的吳氏宗祠。
吳氏宗祠坐北朝南,為大三開間雙檐硬山頂,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磚木構架,自南而北依次為照墻、山門、天井、大殿。大門有副石刻對聯:“溪水長流三讓高風長在,青山綿脈四帷至德綿延。”既表明了吳氏家族淵源,又彰顯了先人仁德的綿延。門面盡為青草石雕飾而成,瓶花鳥獸,皆是吉祥之物;鎏金溢彩,盡顯華美之相。祠堂外面圍墻都是30多斤重一塊的大青磚雙層壘成,圍墻內分一進、二進、三進;一進、二進地面在同一個層面,三進的地面比一進、二進高一米左右,宛如一個唱戲舞臺,中間高堂上供奉著鎮江東鄉吳氏祖先的靈牌。一進、二進、三進共有十六根井然有序的圓木豎柱矗立著,油光閃亮;每根柱子約十八米高、八十厘米直徑;二進中間有一個四十米長、二十米寬的天井,地面全部由茶園青石板鋪就而成;天井里的水溝,從暗道延伸至大門外的沙腰河支流。
我們家祖居的村莊位于鎮姚(鎮江至姚橋)公路的末端,沙腰河畔。由于沙腰河水流湍急,歷史上的水患災害給兩岸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不便,加上土匪惡霸的滋擾,兩岸鄉民不斷發生械斗…… 有一年春夏之交,連續下了半個月大雨,河水暴漲,沙腰河東岸周北陳帶的一名小販涉水回家,不慎失足墜河被洪水沖走,聞訊趕來的妻兒痛不欲生,幸好被我祖母好言相勸才未輕生。水患造成的人畜傷亡時有發生,為解決這一困擾兩岸鄉民的頑疾,祖父決定為鄉親們建造一座橋。于是,他捐巨資買來長條石,請來工匠,在沙腰河上建了一座長50余米、寬10米的七孔拱形大橋,拱橋連通了姚橋地區通往外界的陸路,大大方便了鄉民們的出行(該橋直至1974年拓寬馬路時方拆毀,現殘橋尚能通行)。為頌揚祖父功德,鄉民們在橋頭建了一座土地廟,并將原村名“土壁橋” 更名為“土地橋”。“文革”前夕的1965年方更名為現名“解放橋”。
祖父樂善好施,扶助鄉鄰。在一個寒冷冬日,一名從江邊三橋逃荒而來在土地廟里棲身的寡婦受到了幾個潑皮無賴欺負,一時想不開便將一條心愛的山羊宰了,將僅存佐料悉數倒入鍋中,又將殘存的破舊桌凳劈成柴燒了,準備燒熟加入砒霜食后離開人世。這一日,祖父正在家中與幾個鄉紳商量治理水患,隨著陣陣寒風飄來了縷縷濃香,一個鄉紳打趣說:“潤之公莊上鄉民日子過得不錯嘛。”許是好奇心發作,他們幾人便循著香味一起找到了土地廟里,那名寡婦正欲往鍋中倒砒霜,忽見族長領幾位客人到來,嚇得趕緊下跪,祖父一看什么都明白了,趕緊問明原委,待情況清楚后,立刻著人將那幾個潑皮無賴抓進祠堂按族規處置。
爾后,祖父又好言相勸,并說先將這鍋羊肉買了招待客人,實則接濟這寡婦一些錢糧。誰知眾人食后皆稱這頓羊肉是這輩子吃過的最好羊肉,遂問寡婦烹飪方法,寡婦一一答了。祖父聽后大腿一拍說:“何不照此法開一爿羊肉店?”當即帶頭掏出一些銀兩相贈,眾鄉紳亦紛紛慷慨解囊。這寡婦果真在土地橋頭開了一爿羊肉店,專賣紅燒羊肉。由于地處河邊、路邊,交通便利,來往客商較多,生意紅火,使得東鄉羊肉的聲名遠播。這寡婦發跡后置了田地,造了新房,領養了一對兒女,“東鄉羊肉”的佳話傳至今日。
祖父一生共生育了十個子女,六十歲時生下我父親。這十個子女除一名夭亡外,其余均長大成人。祖父由于整天忙于政務、族務、商務,而忽視了對子女教育。由于缺乏良好的教育引導,祖父去世后,我的幾個伯父伯母便爭相吸食鴉片。時間不長便將南京、蕪湖和蘇北及鎮江等地偌大的家業敗光,僅剩下十余間祖屋。幾個伯父也先后中毒身亡,伯母們亦相繼改嫁。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