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路上的楊大昌面店

如今的“鍋蓋面” 圖:任德發 攝

“朝板”燒餅
文/任德發
楊大昌面店,在原中華路的寶安新街和獅子街之間,路對面就是陶家門巷口,和我外婆家可算是斜對過的鄰居。它不僅賣面,還賣燒餅、油條、豆漿,可以算一家綜合餐飲店。規模不大,就是一大開間的門面,左隔建材店、石碑店、沙家大餅店就是寶安新街,右隔一家香煙、火柴、雜貨店,即可進獅子街。聽老輩人說,從上世紀三十年代,中華路建成后不久,就有了這家面店。
面店老板是位楊姓的回民,善于經營清真食品,有制作面條的絕技,加上地理位置好,中華路的外部環境優越,面店生意火,門庭若市。店堂的布局很緊湊,門口左面是爐灶面鍋,鍋灶后側擺大匾子放面條,再里面是做面條的傾斜案板,案板上方墻上掛著做面條用的竹篩子、竹篦子,老粗光亮的毛竹杠子,由繩子套在案板上。再靠墻是面粉袋子,上面放著把大鐵刀,站著根長搟面杖。門口右側是燒餅油條制作區域,再往后有張小方桌供客人吃面。早晚營業時間根本不能應對,全要靠“占道經營”。門口馬路上,搭有席棚,放有桌凳,擺辣椒、醬油,招待食客。當年中華路上每天如潮的行人,車水馬龍的環境,給了它極大幫助。
店內賣的面條過去叫“伙面”又叫“小刀面”,俗稱“跳面”,現在改稱為“鍋蓋面”。天天現做現賣,孩童時常常看到做面的大師傅,坐在毛竹杠子上,“嘰嘰嘎嘎”地壓面餅,手持大鐵刀削面條。聽說用這種方法制作出來的面條有毛孔、有筋道,鹵汁容易入味,吃在嘴里耐嚼有勁,味道獨特。若追溯其源,可能還是北方面食,在民族遷徙時帶到鎮江的,后來經過發展,融合了江南鎮江元素。不僅如此,其配料醬油的制作也是關鍵。據了解,秘方中要加十余種佐料,熬制而成,和面入口,絕佳搭配,味道很是鮮美。有史料記述,這碗面條幾百年來,遠近聞名,上得到過帝王將相的稱贊,下受到庶民百姓的歡迎。不僅如此,面店門口的燒餅,也是群眾心中的理想食品,是我少年時常吃的早餐,價錢不貴,就是那二分錢一塊的“朝板”燒餅,楊大昌也做得有滋有味。
鎮江的燒餅也分好幾種,數數單是爐子炕的就有加酥的、蘿卜絲的、糖的。極普通的就是這種“朝板”燒餅,因其形狀酷似過去官員每天朝見皇帝時用的笏板,因而美稱它為“朝板”燒餅。不過它在制作上可不馬虎,除不放油酥外,其他工序,還是要道道認真,面要揉上勁,口味咸淡要適中,表面涂液要熬制,就是芝麻可以少撒點。出爐時,香氣四溢,燒餅入口,香中帶有韌性,很受人們歡迎。這種燒餅要是在兩塊中間夾根油條,那是很好的標配。曾記得當年,看到那些賣菜的農民、蔬菜小販,貿易過后,在門口桌子旁一坐,籮筐一摞,買上兩塊“朝板”燒餅夾油條,加上一碗豆漿,就是很滿意的早餐了。
社會主義改造后,楊大昌面店成了市飲服公司的一個供應點,得到了充實和發展,早晨增加了素菜包子和燒賣,下午則增加了生煎包子和牛肉鍋貼,面店更加輝煌了一段時間。再后來由于中華路貿易市場遷移,面店開始冷落,中華路拆遷改造后面店網點拆銷。
所幸的是這面條和燒餅,現在市面上都有了傳承,街頭巷尾都有供應。上世紀六十年代,楊大昌面店的大師傅、網點經理邵華元,身懷家傳六代制作面條的絕技,教了好些弟子,其中包括他的兒子,現今邵順興餐飲文化有限公司掌門人邵祥。邵祥近幾十年來,為做好家鄉這一碗面,殫精竭慮,使“鍋蓋面”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再說這經濟實惠的“朝板”燒餅,目前城東城西有好幾處在賣,但比較形狀、味道,花山支路的一處十分近似當年楊大昌的產品。據說是一位河南商丘人張某,二十年前隨父母來闖鎮江,遇到了原來清真寺街的燒餅師傅,即拜師學藝,如今也算繼承了這種“朝板”燒餅,還在鎮江扎了根,做了鎮江新市民,確實讓不少鎮江人感到欣慰。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