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酒海街

虎踞橋(資料圖片)
文/許金龍
《鎮江地名錄》載:“酒海街北至正東路,南轉東至環城路,長415米,寬3.3米。”此街歷史源遠流長。
因水而興酒海街
大運河也是鎮江的母親河。古代江南運河在南水關附近分成三條岔道:
第一條曰京口河,傳說東漢末孫策時開挖,即城東的護城河。沿老城墻根向北,經便易橋、朝陽門、定波門、跨鰲門,流向北固灣,清末后逐漸湮滅。
第二條為府城西、南兩面的城壕,南朝齊明帝時開筑,隋煬帝時拓寬改造。流經虎踞橋至溧陽碼頭段。明初時城壕與穿城而過的漕渠連通匯合,經大京口流入長江。
第三條是秦代開鑿的穿城運河,又稱漕渠,南朝宋文帝、孝武帝時疏浚。從南水關流經酒海街、下河頭之間洼地、范公橋、壽邱山、烏風嶺、嘉定橋、鳳凰嶺、高橋、太平橋,在北水關出城向西匯入長江,“貢賦征輸,皆由此渠以達于江,而至于畿甸”,清代時漕渠改稱關河。
古代稱一種大型盛酒容器為酒海。最早見于《嘉定鎮江志》卷十一:“宋故相秀國陳升之宅,在朱方門外范公橋之南。《蘇氏譚訓》載之甚詳。今為后軍寨,并酒海酒庫。”
酒海街位于漕渠南汊口要沖,臨漕渠(關河)建有官營“酒海酒庫”,故名酒海街,為城內“六街三市”之一。宋以降,兩岸酒肆林立,樓宇鱗次櫛比;夾岸柳枝低垂,風吹婆娑拂波;銀光漣漪陣陣,蛙鳴聲聲入耳;街巷作坊比肩而立,來往商賈絡繹不絕;晴空笙歌達旦,夜晚星月交輝;河上畫舫云集,漕運商船如梭,好一派“舳艫轉粟三千里,燈火沿流一萬家”的繁盛景象。
名人薈萃留遺風
春秋至清代的名人住宅皆集中于酒海街沿岸風水寶地。
《嘉定鎮江志》卷十一云:“《京口集》有升之營所居詩及沈括‘陳丞相宅避暑’詩。括《筆談》云:秀公治第于潤,極為宏壯……舊總所中酒庫相對。運河東岸側有秀公亭,后廢。”說的就是北宋神宗丞相陳升之的“清溪花園”,后漸成酒庫,形成日后的酒海街。
據《至順鎮江志》記載:“慶封宅,在城南一里,即今朱方門外。”就是說春秋吳國朱方權臣慶封的故宅在今酒海街附近。又據《嘉定鎮江志》記載 :“故相魏國公蘇頌宅在化龍坊,與陳升之宅相近,即南唐鎮海節度使林仁肇故居也。”據推測化龍坊應在酒海街、范公橋以東北,宋兩浙轉運使刁約宅“藏春塢”原址。北宋徽宗丞相曾布宅“在千石墟之東,后為都統司雙望酒庫、道林寺”,今古通巷江科大附屬小學位置。清康熙年間著名詩人祝應瑞罷官歸京口,居石頭巷“見山樓”,在此著《瘞鶴銘考》,畫《觀碑圖》;清乾隆年間大學士兼禮部侍郎沈德潛亦住見山樓。清道光年間詩人夏楨宅也在石頭巷,其讀書處稱“十硯齋”。
鎮江中醫藥文化歷史久遠,杏林門派眾多,歷代名醫輩出,江南何氏便是其中最為耀眼的一支。何氏始祖何公務辭官隱居京口城內今正東路酒海街附近。其后裔世代定居于何家巷,譜稱京江何氏,清代巷內建有何氏宗祠。自南宋初年以來,何氏家族相繼涌現過350多位醫家,世代相承,綿延不斷,至今已歷30多世。
丹徒縣學依山傍水,內有欞星門、戟門、大成殿、明倫堂、范公祠、文昌樓、宋宗忠簡公祠、名官祠、鄉賢祠、敬亭等建筑。明代大文豪馮夢龍曾在范公橋堍清風大街的丹徒縣學任訓導8年,在此期間創作完成了著名白話短篇小說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合稱“三言”),以及長篇歷史演義小說《東周列國記》《智囊全集》等。
景色優美文化豐厚的酒海街吸引著眾多文人墨客,僅宋代林景熙、梅堯臣、釋仲殊、沈括、蘇軾,清代鮑皋等名人在此留下的詩作就有數十篇之多。
古橋古巷故事多
虎踞橋是江南運河入江口唯一現存的一座古橋,因位于虎踞門外得名,俗稱老南門橋。明萬歷二十年(1592)知府蘇兆民將木橋改建為石橋。清同治九年(1870)重修,為南北走向的單孔石拱橋,橋長30米,寬10米,凈跨12米,矢高8米。歷經明、清、民國,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具有珍貴的文物價值,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范公橋位于酒海街與原清風大街交叉口的漕渠之上,全長約45米,為石拱結構廊橋,系范仲淹任潤州知州時于北宋景祐四年(1037)建造,原名“清風橋”。南宋嘉泰四年(1204),辛棄疾任鎮江太守時重修,改稱“范公橋”。“范橋流水”曾為“京江二十四景”之一,是鎮江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現埋藏保護于正東路地下。
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記錄了當時宰相陳升之“三不得”的故事:“丞相陳秀公治第于潤州,極為宏壯,池館綿亙數百步。宅成,公已疾甚,唯肩輿一登西樓而已。人謂之‘三不得’:居不得,修不得,賣不得。”陳升之,建州建陽人,字旸叔,宋代景祐進士,官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任鎮江軍節度使,封秀國公,后為右丞。晚年在酒海街清溪治第修園,本想在此安享晚年。哪知因病未能入住,叫人用轎子抬他到新屋登西樓一看而已。
民間傳說發源地
酒海街是鎮江著名土特產的發源地之一。南朝梁《輿地志》云:“京口出酒,名號‘京清’,黃者為‘百花’,黑者為‘墨露’”。當年,酒海街酒樓招牌上寫道:“釀成春夏秋冬酒,醉倒東西南北人。”清代京師人飲用的南酒,主要就是聞名遐邇的的京口百花酒。
傳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來到酒海街一家老夫妻開的酒店,品嘗了白似水晶紅如瑪瑙的肴肉,越吃越香,贊不絕口。肴肉精肉酥嫩,肥肉去脂,肉紅皮白,光滑晶瑩,鹵凍透明,猶如水晶,故又稱“水晶肴蹄”。三百多年來,鎮江肴肉越做越美,聲名遠播。鎮江文史專家、詩人王驤詩云:“風光無限在金焦,更愛京口肉食饒。不膩微酥香味溢,嫣紅嫩凍水晶肴。”酒海街為“肴肉不當菜”的源頭,已列入江蘇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香醋擺不壞”的傳說更具神話色彩。相傳當年杜康全家來到鎮江酒海街,這天兒子黑塔做完了活計,挑了兩擔龍窩水倒入酒槽,便興致勃勃的搬起酒壇子一口氣喝了好幾斤米酒,醉醺醺的回馬房睡覺。突然,耳邊響起了一聲震雷,一位白發老翁站在他的眼前說:“黑塔,你釀的調味瓊漿二十一日酉時可以品嘗。”后老翁不知去向,原來是仙翁指點。到了二十一日酉時,果然滿屋飄香,就這樣不僅做成了醋,而且也成就了“醋”這個字。
江綢是指清代乾隆年間鎮江出產的一種深受人們歡迎的絲綢織品,聞名國內外,遠銷俄羅斯、朝鮮和東南亞各國,清代被列為“貢品”。酒海街附近的梳兒巷、棒棰營一帶,當年都是江綢織機戶的聚集地。因其價廉物美,堅韌耐用,深受上層人士和人民大眾的喜愛。
百年變遷換新顏
清道光年間,由于運河受到黃河泛濫的影響,導致漕船通行困難,一度改為海運,漕運逐步式微。1901年清政府下令停止運河漕運,三年后撤廢漕運總督,漕運退出了歷史的舞臺。鎮江城內的關河于1928年后逐段淤塞遭填,河上橋梁均被拆毀,至今古地名猶在。
1937年11月23日,日軍派12架飛機狂轟濫炸鎮江城。五條街、丁家巷、石頭巷、酒海街、下河頭等處大批民房被炸毀,到處斷垣殘壁,廢墟連片。抗戰勝利后,街巷內破損的民居逐步得以修復,家前屋后多有菜地、綠籬和茅缸。南馬路一帶成為旅鎮難民定居點,稱侉子街。
新中國成立后,范公橋南北早已湮沒的關河逐段填平,老河道擴展為鎮江師范專科學校、紅旗建筑站、工業設備安裝工程處和軍分區的住宅用地。東城根腳下的混凝土預制場和黃沙倉庫地塊,后來建了東門工人文化宮。
酒海街東側的國營鎮江電訊變壓器廠(有線電廠)和針織廠,上世紀90年代老廠改制破產,遂在原址開發成朝陽門、酒海街兩個住宅小區。古運河改造時,南水關地塊建起了南馬路小區。
跟隨著舊城改造的步伐,上世紀90年代初酒海街、下河頭、石頭巷、廟巷一帶實施大規模拆遷改造,一幢幢磚混住宅樓取代了過去破損矮小的零散舊民居。市第十一中學更名江科大附中后遷址學府路,原址讓與南門小學(今江科大附小),新校舍整舊如新。
經過三年的老舊小區改造,街巷環境面貌煥然一新。社區先后獲得全國科普示范社區、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全國創建無邪教示范社區、全國綠色示范社區、首批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江蘇省節水型示范社區、江蘇省文明社區、省級創業型示范社區等榮譽。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