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次出家的梁武帝蕭衍

三城巷陵墓群的梁武帝蕭衍修陵石刻

梁武帝蕭衍像

丹陽東城里旁的皇業寺
文/王鐵牛
從丹陽走出去的南朝梁武帝蕭衍,在位48年,是整個南朝數百年歷史里,持續時間最長、經濟文化最繁盛的時期,史稱“天監之治”。但因晚年信奉佛教,最終因叛軍圍城活活餓死于都城內,頗具有傳奇色彩,而被人們稱為歷史上唯一的一位“菩薩皇帝”。
出仕便建功立業
蕭衍出身于名門南蘭陵蕭氏,西漢丞相蕭何第25世孫。蕭衍的父親蕭順之是齊高帝蕭道成的族弟,是南齊的官員。蕭衍憑借著良好的家族背景,不僅熟讀史書古籍、兵法典章,還練就了一身高超武藝,成了不可多得的文武齊備人才。
南北朝正是佛教在中國大發展時期,上流社會都有崇佛的習俗。蕭衍出生后,他的父親給他起了個小名“練兒”。練,取自梵音,意思是清修之地,可見他的父親就是個崇佛之人。可有誰知道,蕭衍在他的晚年,走上了癡迷佛教之路。
蕭衍剛出仕時便擔任南齊開國功臣、衛將軍王儉的幕僚。早期蕭衍因幫助齊明帝蕭鸞登基有功,被提拔為中書侍郎,后來又升為黃門侍郎,自此蕭衍的地位開始顯赫起來。隨后蕭衍開始擔任要職坐鎮襄陽,守護國家北境,曾在賢首山之戰,一舉擊退敵國北魏號稱30萬的大軍。
禪讓登基建梁朝
建武五年(498),齊明帝蕭鸞駕崩,其子蕭寶卷治國無術,暴虐無道,殺戮功臣人人自危,蕭衍趁機于襄陽起兵,僅用一年時間就兵臨建康城下,推翻荒淫的蕭寶卷政權。蕭衍因赫赫戰功升任大司馬,在齊代國君廢黜和更替的過程中,蕭衍在朝廷和軍中的地位得到了鞏固和提升,開始掌管內外軍國大事,位極人臣。公元502年,蕭衍帶領大軍推翻了齊朝的統治,并迫使齊朝的蕭寶融皇帝將皇位“禪讓”于他,建立了梁朝。
蕭衍稱帝后吸取齊亡的教訓,廢除了前朝遺留下來的嚴苛政令,重用有識之士。如蕭衍在選拔人才時,改變過去根據出身的考察標準,注重官員的品行和能力,重用那些有政績、有才能、敢直言諫諍的猛將和良吏。蕭衍對那些貪污腐敗的官吏,一旦發現有重大貪污行為,即刻革職查辦。
蕭衍一天中的十二個時辰,大多數都是用于處理政務。春夏秋冬,蕭衍總是在五更天時,就起床批閱奏折。為了廣泛納諫,蕭衍還在宮門前設立了謗木函和肺石函。
研究佛學著作多
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云起,時局動蕩,各種爭權奪利的行為,導致儒家思想在這一時期短暫衰落。這與皇權威嚴掃地有很大關系,漢朝時皇權是人人敬畏的,但在司馬昭謀殺魏帝曹髦后,人們對皇權的敬畏徹底消失。所以百姓的價值觀和信仰,也逐漸向佛教禮數靠攏。“衣冠南渡”之后,社會上崇佛風氣更加興盛。
這一時期,北方地區經過北魏孝文帝改革,佛教發展達到鼎盛時期。而南齊一代僧尼就達到三萬人,到了梁代,僧尼達到八萬人,超過了一個州刺史所能掌控的軍隊。
由于佛教深入到國家各個階層,因此它也成為南北方政權爭奪正統性的工具。在當時佛教盛行時期,梁武帝蕭衍想到通過推崇佛教,可以收買一部分民心,來約束和控制百姓的思想,維持自己的統治。
蕭衍傾注大量精力研究佛學,著有《涅萃》《大品》《凈名》《三慧》等佛學著作。他把儒家的“禮”、道家的“無”和佛教的“因果報應”糅合在一起,創立了“三教同源說”,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梁武帝佛學造詣很深,廣交當時著名有道高僧,這開了帝王的先河。他還親手編輯并注釋佛經,多次親自登堂講授佛經、舉行法會等。在史學方面,蕭衍不滿《漢書》等斷代史的寫法,認為那是割斷了歷史,因而主持編撰了六百卷的《通史》,以及五經義注講疏等。在經學方面,蕭衍曾撰有《周易講疏》《春秋答問》《孔子正言》等。天監十一年,又制成吉、兇、軍、賓、嘉五禮,頒布施行。蕭衍還寫了大量佛教著作,“雖萬機多務﹐猶卷不掇手,燃燭側立,常至戊夜。”
蕭衍根據《涅經》等上乘佛教的內容,寫了《斷酒肉文》,提出佛教徒不可以吃肉的戒律,并以身作則,過著苦行僧的日子:每日只吃一頓飯,不吃酒肉,住小殿暗室,一頂帽子戴三年,一床被子蓋兩年。蕭衍以為自己足夠勤儉,天下臣民就能受到感化。梁武帝下令全國效仿:以后祭祀宗廟,不準再用豬牛羊,要用蔬菜代替。他吃素,要神靈也吃素。自此,漢傳佛教形成吃素的傳統,寺廟戒肉食就從這個時候開始流傳下來。這個命令下達之后,許多大臣議論紛紛,最后允許用面捏成牛羊的形狀祭祀。
倡導信佛建寺廟
當時儒家學說沒落,貴族崇尚玄學,百姓則對佛教更為信仰。為了維持統治政治目的,梁武帝支持佛教發展,自己先到寺廟受戒。由于蕭衍的提倡,王侯子弟都以受戒為榮,由此南朝佛教在這時進入全盛期。在蕭衍的影響下,長子蕭統(昭明太子)、三子蕭綱(簡文帝)、七子蕭繹(元帝),以及許多梁朝官員,也都信奉佛教。從此便有了“菩薩皇帝”之稱。
蕭衍自從信佛之后,在皇宮之中,非常嚴格地遵守佛家戒律,一心向佛,不喝酒,不聽音樂,堅持吃素,遠離女色。《梁史》記載蕭衍“五十外便斷房,不與女人同屋”。當時蕭衍的后宮嬪妃,除了貴嬪丁令光留在京城外,其余的都跟各自分封在外的兒子去一起住了。
梁武帝不僅大力倡導佛教﹐還耗費巨資修建廟宇。史料記載,當時全國有大小寺廟2846所,僅建康城內的佛寺就有700多所,其中以大愛敬寺﹑智度寺﹑解脫寺﹑同泰寺規模最大。詩人杜牧的《江南春》詩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生動地描寫了南北朝時期佛教寺廟的興盛,
一千多年來,作為全國難見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皇家寺院“皇業寺”,就坐落在丹陽東城里旁,穿梭在丹陽歷史的風云里。“皇業寺”不但是丹陽重要的齊梁文化遺跡,也是齊梁帝王故里的重要地理歷史坐標。
一生曾四次出家
梁武帝蕭衍到了晚年對佛法的癡迷,簡直是入了魔,他作為皇帝脫下帝袍換上僧衣,一生四次出家向佛。普通八年,63歲的梁武帝,第一次前往同泰寺出家,礙于皇帝的身份和朝臣們的勸阻,最終還是回到了皇宮中;大通三年,65歲的梁武帝,第二次在同泰寺出家,并著僧衣宣講《大般涅槃經》,大臣們花巨資,才將他贖回來;大同十二年,82歲的梁武帝第三次出家,大臣們又被迫出資贖回“菩薩皇帝”;太清元年,83歲的梁武帝第四次出家,這一次朝廷又被訛詐了不少錢。
蕭衍把所有心思全部放在了信佛上,沉迷于自己設想的“天地人和”之美夢。公元547年,北方東魏的權臣侯景,由于受到新主猜忌而南下投降南梁。已經84歲的蕭衍,一時被這位來自北方的佞臣蒙蔽了雙眼,接受了他的投降,并給予他極高的待遇。梁武帝引狼入室,朝政開始出現混亂。侯景因對梁朝與東魏通好心懷不滿,遂以清君側為名在壽陽起兵叛亂,史稱“侯景之亂”。
侯景攻入建康后,將梁武帝棲身的臺城包圍起來。直到這時,梁武帝才如夢方醒,最后竟被活活餓死在凈居殿,而梁武帝的死因更是淪為千年笑柄!矗立在丹陽三城巷陵墓群的梁武帝蕭衍修陵石刻,好像在向人們訴說著往事。
圖:王鐵牛 提供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