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冰心在玉壺
——淺說《芙蓉樓送辛漸》和芙蓉樓

□ 李敘彬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的這首《芙蓉樓送辛漸》大約作于唐開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今南京)丞,辛漸是他的好友,此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是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共兩首,這首描述了一個深秋的清晨,作者在潤州城離江邊不遠的芙蓉樓上,為辛漸送行時的情景。
全詩從秋雨寫起,為送別設置了凄清的氣氛。清晨,煙雨迷蒙,水天一色,蕭瑟的秋意,無邊的愁緒,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和置于玉壺的冰心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地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
因為辛漸是詩人的同鄉,辛漸返鄉,親友一定會問到詩人的情況,所以詩人送別辛漸時特別囑托他:“家鄉的親友如果問到我現在的情況,你就說,我的為人就像那晶瑩剔透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表明自己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
全詩構思新穎,音調諧美;怨恨之情,含而不露;詩風沉郁,別開生面,渾然天成,韻味無窮。
“一片冰心在玉壺”是全詩的詩眼。所謂冰心、玉壺,是比喻人的純潔清白的情操。鮑照《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古人以“清如玉壺冰”喻人之清白高潔。
詩人在這里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于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相互信任,這絕不是洗刷污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王昌齡(公元698—757年),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后人譽為“七絕圣手”,他的許多詩作為我們熟知。
地以人著,樓以文顯。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一詩使得芙蓉樓從此聞名遐邇。如同歷史上的許多名樓一樣,因有了不朽的詩詞歌賦,樓閣雖歷經風雨侵蝕,戰火摧殘,但仍屢毀屢建,傳之千古。君不見,王勃的《滕王閣序》、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崔顥的《黃鶴樓》、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使得江西南昌的滕王閣、山西永濟市的鸛雀樓、湖北武昌的黃鶴樓、湖南岳陽的岳陽樓而蜚聲古今,名揚中外。同樣,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一出,原本自然景觀就引人入勝的芙蓉樓,由此也成了一座天下名樓。
現在的芙蓉樓坐落在鎮江金山寺景區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畔,與金山寺隔湖相望。這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古建筑,樓高19米,分上下兩層,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高懸二樓中央的“芙蓉樓”三個大字,由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同志題寫。
在芙蓉樓的兩側,有兩座仿古建筑,東北面為“冰心榭”,東南面是“掬月亭”,這里既是品茗的場所,也是觀賞金山湖景的佳地。湖中有三座石塔兀然矗立,若逢月圓之際,一輪孤月映照湖面,可謂浮光躍金,靜影沉璧,一幅三潭印月之景令人流連忘返。每當六月時節,碧葉連波,荷花映日,微風徐來,清香撲鼻。佇立芙蓉樓憑欄遠眺,只見金山寺金碧輝煌,紫氣升騰,云煙縈繞,碧波倒影,水光接天,金山寺全景圖盡收眼底。
其實,歷史上的芙蓉樓并不在現在這個位置。要知道,在王昌齡生活的那個年代,這里還是“滾滾長江東逝水”呢。那時的芙蓉樓在古鎮江城內的月華山上,為東晉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猶存,后毀于天火,其后歷史上再無有關芙蓉樓的記載。
到了上世紀90年代,鎮江為了開發風景名勝資源,發展旅游事業,于1992年將這座歷史名樓移址重建。時隔一千六百多年,這座歷史名樓終于又與世人見面。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