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州金銀器聞名盛世大唐



□ 張劍 馬彥如
都市的繁華以商業發達為基礎,《隋書·地理志》記載,“京口東連吳會,南接江湖,西連都邑,亦一都會也”。其中“吏數千人,前后居之者,皆致富巨萬”,足見京口是當時的商業中心之一。
京口是鎮江的古稱。隋開皇十五年(595年)置潤州,因境內有潤浦渡口(位于北固山東側,北流入江,今已湮沒)得名,此為潤州行政建置取名之始。唐代潤州城既是州治所在,又是浙西理所所在,城市規模比東晉南朝時又有擴大,城區再次向西移動,由原北固山前峰鼓樓崗及花山等崗地向南及西開闊地帶擴展。潤州城商業興盛,市井繁榮,漕河(江南河)穿城而過,由甘露口入江,街市、店鋪、茶肆、酒樓臨河而立。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詩人杜牧經此賦《潤州二首》,其一云:“句吳亭東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無馬跡,綠水橋邊多酒樓。大抵南朝皆曠達,可憐東晉最風流。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聞吹出塞愁。”詩中的綠水橋即高橋,在今市區四牌樓東,唐時十分熱鬧。另一中唐詩人劉禹錫在詩中也稱“碧雞白馬回翔久,卻憶朱方是樂郊”。
唐代潤州是南方金銀器加工制作的基地,所產金器、銀器聞名全國。唐敬宗曾兩次下詔要求浙西承造一批宮用金銀器皿,需銀2.3萬兩、金130兩。潤州本地不產金銀,金銀原料多從淮南購得,在潤州加工制作,如果攤派下去勢必加重浙西人民的負擔,后經潤州刺史李德裕上奏苦諫乃免,但此事表明潤州加工金銀器質量上乘,聲播京畿。
1960年,在鎮江北固山甘露寺鐵塔地宮出土唐宋文物2000多件,尤以唐代瘞埋的金棺銀槨最為奇珍。金棺銀槨用來盛放舍利、銀佛像等敬佛之物,用純金、純銀捶揲制成,其上又用淺刻線刀法雕飾各式花紋圖案,有如意水波、飛鶴、雙雁、飛天、神像等,制造玲瓏精致,為唐代金銀器的上乘藝術品。
丁卯橋位于潤州城南古運河地段,是漕河入城的咽喉,也是官宦、富商的集中居住區,唐詩人許渾的居室就在那里。1980年,鎮江丁卯橋工地發現唐代銀鋌窖藏,出土20笏,重達40多公斤。1982年又在同一地點不遠處發現一座大型唐代銀器窖藏,出土銀器950多件,重約55公斤,占當時考古發現南方唐代金銀器總數的近九成。
丁卯橋出土的器皿有甕、盒、杯、瓶、鍋、勺、筯、壺、托、熏爐、鐲、釵等,品種多樣,造型奇特,紋飾豐富,工藝精美,其中銀筷子達40多雙,銀釵數量最多,達760支。值得一提的是鎏金龜負“論語玉燭”銀籌筒和刻有《論語》語錄的酒令籌,整體造型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底座為鎏金銀龜,托負圓形酒令筒,筒蓋一圈以魚子紋襯底,上刻鴻雁兩對,間以卷草、流云紋,并有銀鏈與蓋相連。上部是酒籌筒,好似一只燃燒著火焰的金蠟燭,里面藏有50根呈長方形扇骨狀的酒令籌。在筒的正面刻有“論語玉燭”四個字。整件器物,通體鎏金,造型奇巧,紋飾繁美,造型之奇特及工藝之精妙令人贊嘆。筒內有銀籌共50枚,華美玲瓏,上半段選用《論語》語錄作令辭,下半段為行令的具體要求,字皆鎏金,為達官貴人或名士富商消遣行樂之物,為研究唐代飲酒行令的風俗提供了實物佐證。
唐代社會安定、經濟發達、思想交融。開明、開放的國策在造就一代盛世的同時,也使金銀器的制作和使用隨著國力的不斷增強而達到鼎盛,“金花銀器”成為彼時風尚,這些出土的金銀器都在潤州制造,代表了當時金銀細工的水平和總體特色,伴隨著千年之前鎮江人的生活,見證了鎮江的歷史,展現了鎮江的繁華,彰顯著盛世大唐的輝煌。
本版圖片為資料圖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