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到西沙島
文/馬健
外出多了,越來越感覺行走是一種缺憾,到哪里游玩仿佛都是千篇一律,似曾相識的感覺。大山、名川、河流、寺廟,幾乎都是同樣的商業模式。所以每到一地,尋覓一方遠離熱鬧喧囂,靜心禪坐的地方,才如同找得凈土。
位于揚中的西沙島,就是這樣一個絕妙的好去處。一個冬日的上午,我和朋友自駕前往揚中西部的這個小島。
盡管已經是初冬,但通往西沙島的道路兩旁,撲面而來的依然是綠樹青草混合的清香。尤其是一種黃色的小野菊,占著滿是冰冷道路的風情,煞是好看。
西沙島又稱為 “小泡沙”,是揚中市四座島嶼之一,位于長江中下游揚中島與鎮江新區之間。隨著歲月的流逝,泥沙的沖擊,西沙慢慢成為一方獨特的島嶼,上面蘆葦飛舞,野草叢生,千年綠島映襯著浩浩長江,潮起潮落,生生不息。
我們到達島對面的長旺江邊,將車子停好下來,這才發現面前是浩浩江水,如何上島成了我們心中首想。只是隨著一陣“突突”馬達的聲音,透過岸邊的蘆葦,我看到一艘機帆船,正緩緩地往我所在的地方駛來。
船兒慢慢靠岸,只是這里是一片江灘,沒有專門靠岸的泊位。有經驗的船工找到一處相對好下腳的石堆。我和伙伴拿著相機等設備,帶著歡聲笑語,顫顫悠悠地爬上了船。船兒“突突”地很快離岸,我們憧憬著眼前的西沙到底是個什么模樣。
機帆船將江面劃出一道波紋,如同一支長劍劃破一張白紙。只是十多分鐘時間,可見島嶼上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在高高飄揚。開船的老潘指著國旗,笑道:“看到國旗,就快到西沙島了,國旗就插在我們的排灌站上。”
有人好奇,國旗一直有嗎,排灌站一直有嗎,沒有排灌站的時候,國旗插在哪里?
老潘呵呵一笑:“我們在島上升旗已經有三十多年了。之前我們用一枝竹竿掛著紅旗,插在泥地里。我們2017年新建了排灌站,就有了旗桿,堅持天天升旗。”
老潘是新一代的西沙島主,堅守西沙三十多年,堅持升旗三十多年,每每來西沙,看到五星紅旗, 他的內心這才安定。
西沙自成島嶼,鮮有人居住,這里作為揚中的泄洪洲,一直飽受洪水淹沒。老潘之前他父親作為守島人,一直為了一份信念長年累月居住在西沙,而在1991年,老潘接過了一份承諾,成為第二代守島人。年輕氣盛,好高騖遠,當年的他和現在的很多年輕人一樣,剛開始新奇,而后感覺枯燥無味,辛苦勞累,于是也想著離島逃避,而當年升了那面五星紅旗,卻讓他堅定了自己作為第二代守島人的信念。
走上西沙,這里郁郁蔥蔥,綠樹、稻田、房屋、雞鴨,如同一片讓人遺忘的世外桃源。據老潘介紹,西沙原來無人居住一片荒蕪,后來經過兩代守島人的不斷努力,改善了生態環境,島上的野生動物,特別是鳥類逐年增多,甚至勺嘴鷸、蜂虎鳥、黑臉琵鷺等被列入瀕危保護目錄的珍稀鳥類也頻頻出現。它們夏天在此覓食,冬天在此冬眠,共筑了一幅人鳥和諧共處的西沙美景圖。
一江之美,在岸之秀。漫步西沙島,我被一片一片的柿紅橘黃、紅楓林、銀杏林等炫目了,它們改變了島的顏色,構成一幅飄逸的畫卷,多姿多彩。而在這些顏色的背后,是一尊體形頗大,造型可愛的河豚。巨型“河豚”栩栩如生,兩只圓滾滾的眼睛望向北方,夕陽照射在魚鱗狀銅片上,通體閃閃發光,乍看又像一尾“大金魚”。它是2013年為了迎接江蘇省園博會而開始動工建設。這只“河豚”建成后,成了揚中的一個地標性建筑,被人們稱為“河豚塔”,建成也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品牌形象,促進城市的發展,且能夠為市民創造更好的休閑空間,也能讓市民天天欣賞到美景。
老潘天天和巨型河豚為鄰,頗為自豪。他在此守島三十多年,萬余個晝夜更迭,把青春和夢想留在了西沙島上,并且還將一直堅守下去。對于“怎么堅持下來的”這個問題,他笑著說“這是組織交給我的任務,守住這里是我的使命”。
很想在島上居住一晚,早可觀旭日沿江面升起,晚可看夕陽沿江面沉下,嗅縷縷花香,聽啼囀鳥鳴,體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意境,傾聽老潘守島人的精彩故事,只是這西沙島沒有住宿條件,只能作罷,慢慢離去。
而冬日里登西沙島,觀冬日島上美景,聽守島人精彩故事,如同品一壇陳年老酒,醇厚香甜,除卻了那些凡俗日常中的不快情緒和無名煩惱,令人心曠神怡。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