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序維:燈謎人生如品茶

周序維現場出謎助興 受訪者 提供
記者 竺捷
鎮江街面上的大多數燈謎,他看一眼幾秒鐘就能猜出;如果幾分鐘還解決不了的,就是難度很大的謎了。這項愛好,周序維玩了四十年仍覺不過癮,現在他已經七十歲了。
前年春節,市知青作家協會搞了一次網上猜謎,很受歡迎。活動共出謎157條,猜中150條,命中率高達95%??梢娭嘧鲄f里高手不少,大家才思敏捷,你追我趕,打虎英雄層出不窮。出謎者即是周序維,他除了要與大家分享答案外,還要對一些謎面分析和點評。周序維曾擔任市職工燈謎協會理事、市青年燈謎協會副會長、中國騰龍謎社副社長,這種小活動自然難不倒他。
1982年,鎮江工人文化宮還在迎江路上,當時每逢節假日都有娛樂項目。一次周序維路過猜謎廳,里面的五彩謎條吸引了他的注意,其中有一條“以柔制剛”打一休閑食品,經過苦思冥想,終于擒得謎底“巧克力”,獎品是一支牙膏。等到把那支牙膏擠得干干凈凈,他發現自己喜歡上了燈謎。
周序維的文化底子并不弱。他1977年知青返城進入鎮江建材廠,先后做過司爐工、統計員、宣傳干事、廠工會副主席。一個人猜謎時,能感受到自己腦瓜旋轉的速度,這種感覺可以在各種考場體會到;如果他經常猜中的話,理所當然會被大家認為很聰明,這個與考高分是同理。不過,從猜謎到制謎卻有一段很長的路。工作之余,周序維將報刊上的燈謎“豆腐塊”剪下,分門別類整理好。讀書時,也留意其中的成語典故、詩詞名句,發現素材就記下。后來,《鎮江日報》舉辦“新風贊”征謎,他投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猜樂器“吉他”,竟得了二等獎。
從此,燈謎興趣一發不可收。1984年,周序維加入市職工燈謎協會,并且在廠里成立了燈謎小組,配合廠的各項工作,開展了“安全生產”“勞動競賽”“節能降耗”等二十多場專題謎會。他還經常對外投書求教,結識虎林師友,那時還沒有現在的QQ、微信、手機短信,唯有信函往來,鴻雁傳情。他個人也在謎賽中多有斬獲:1990年獲首屆中國燈謎大獎賽優秀射手稱號,1991年獲海內外燈謎創作大賽佳謎獎,1993年獲國際燈謎創作大賽二等獎。
接下來,便是周序維與鎮江日報社的兩次結緣。第一次是愛好方面,從1993年起,《鎮江日報》周末版為其開辟“謎林攬勝”專欄,十多年間發表燈謎文章300多篇;第二次是工作層面,1997年底《京江晚報》創刊招校對,而周序維的單位剛停產,他隨即應聘,在晚報當校對一直做到2018年底,前后21年。中國漢字博大精深,校對和燈謎都是對字的推敲,兩者都需要寬泛的知識面和一絲不茍的嚴謹。所不同的是前者強調規范標準,而后者注重奇思妙想,它們像是周序維思維的“兩極”或“兩翼”,一直引導著他在文字海洋翩躚起舞??峙逻€沒有哪位制謎者像他這樣,將自身成長軌跡與報社如此緊密地捆綁在一起,始終與文字牽絆纏繞……
從謎四十年,周序維創作了2000多條燈謎,正因為此,他感覺自己還年輕。某種程度上,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企業職工文化,體現了一種老派誠摯且積極向上的處世態度,它延續了舊式的文化傳統,并賦予了新的內涵。這樣一種文化的發端催生了不少高手好手,他們在諸多領域各擅勝場,周序維便是其中的代表。作為一名從基層企業摸爬滾打成長起來的制謎高手,他本人的生活經歷便是創作的重要源泉,甚或可以直接視為工廠文化的饋贈。他的代表性還體現在與地方紙媒的親密互動,這種互動深刻而誠懇,不乏時代意義。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