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端子”的記憶

□ 潘春華
油端子是江浙滬等地的休閑特色小吃。從前一入冬季,江南古城鎮江街頭必定會出現售賣蘿卜絲油端子的攤點,隨處可聞到令人垂涎的油炸油端子的香氣。
油端子是家鄉老鎮江人的習慣稱呼,外地則叫“油墩子” 或“油墩兒”,是一種將調稀的面糊倒入白鐵皮模子里,加入餡料,再覆以面糊入油鍋煎炸的食品。炸好的油端子,外面表皮呈黃褐色,外脆里嫩,吃起來香脆有味,老少皆宜,是兒時抹不去的舌尖記憶。
油端子分為素餡和葷餡兩種,素餡的又有兩種:咸的用白蘿卜絲加蔥末調味,稱蘿卜絲油端子;甜味的則用赤豆沙餡調味,稱豆沙油端子。葷餡是用鮮肉末加蔥末調味,稱鮮肉油端子。為了識別,通常在油端子的鐵皮模子上加以區分。蘿卜絲油端子做成橢圓形,豆沙油端子做成圓形,鮮肉油端子則做成梅花瓣狀。
提起油端子,古城鎮江還流傳著一個故事。傳說當年乾隆皇帝下江南駐蹕鎮江,聽說南山風景優美,便獨自微服出游,見一寺廟古樸清幽,遂前往拜謁。此時他正饑腸轆轆,便向方丈要吃的??伤轮械娜兆舆^得很是艱難,哪有什么美食供奉?方丈急中生智,用現成的面粉裹了蘿卜絲蔥末,加了些鹽調味,揉成扁圓形后油氽,請乾隆品嘗。乾隆吃后大加贊賞,便問方丈“此物何名”。方丈竟無以言對。乾隆見此用盤子端來的油炸物圓溜溜、扁塌塌、黃澄澄、油光光、香噴噴的,便說道:“干脆叫油端子吧。”于是,這一美食就傳遍江南,并一直傳承到了現在。
記得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初冬季節,鎮江城里的五條街、南門大街、四牌樓一帶路邊以及鎮師附小、五條街小學等校門口或者一些浴室前,都能遇見大嫂、老太太或是老年夫婦們炸油端子的攤子。他們腰系圍裙,煤球爐上支一口油鍋,鍋邊設有一個濾油網,熟練地往白鐵皮模子里舀上一勺面糊,加入些許調好味的蔥拌蘿卜絲,再舀一勺面糊覆蓋,放入油鍋中煎炸。待模子里的油端子基本成形后,提起來倒轉在鍋邊輕輕一敲,模子里油端子底朝天一翻身滑入鍋中,燒熱了的菜籽油遇到水分,便發出“滋滋拉拉”的聲響,頃刻間滿街彌漫著油端子的芬芳。
不一會兒,油端子慢慢變成金黃色漂浮在油面上,把炸好的油端子撈到濾網上控油,個個金黃油亮,香氣四溢。為了加快制作油端子的速度,他們通常使用兩三個模子輪流炸制。現出鍋的油端子不能馬上入口,不然會燙著嘴,要冷卻一下再吃。咬一口,外脆里嫩,油滋滋、香噴噴的,油而不膩,蘿卜的味道及蔥花油炸后的香味兒,霎時充盈著整個口腔,令人回味無窮。油端子也不宜冷吃,過冷了則僵硬,韻味全無。
昔日,油端子最受小學生們青睞。下午放學,很少有家庭作業。于是,口袋里掏二分零錢,隨即在校門前的油端子攤點上買一個油端子當街吃。吃了袖子一抹,打石球、捉迷藏,隨意玩耍,一直玩到天黑才回家。
記得那時副食品匱乏,經濟不寬裕,肚中油水不多,家中很少在街頭攤點購買油端子品嘗,想吃時都是老伴動手炸制。
老伴年輕時在單位從事技術活,有一手制作模具的好手藝。她利用廢舊的罐頭盒做了個炸制油端子的模子,模子有2厘米高,長約8厘米,寬約5厘米,呈橢圓形,上口稍大些,便于脫模,上面還安裝了把手。自從有了自制的模子,在家里炸制油端子方便多了,只要買些食材,隨時可解家中兩個孩童的饞蟲,周圍鄰居也可嘗嘗鮮。
剛開始炸制的時候,油端子的面老黏在模子里,倒不出來。后來經過反復試驗,發現做油端子的模子要干凈,需將模子在油鍋里先預熱一下,還要留點兒油在里頭才能放面糊,控制好油溫,這樣才容易脫模成形。后來炸制的蘿卜絲油端子不比街上售賣的差,既漂亮,又美味可口,無論小孩大人都愛吃。
風風雨雨幾十年,油端子這種幾近卑微的攤頭食點從未靠吆喝售賣,一直以來就是以其香引來顧客,讓眾食客既解了饞,也飽了腹。近年來隨著一座座高樓平地而起,古城的一些特色小吃攤點也就慢慢消失了,留下的只是美好的記憶。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