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南巡鎮江留勝跡

金山“江天一覽”碑
□ 林 敏
康熙六次南巡,每次都經過、停留鎮江。當時鎮江是百貨叢集,舳艫銜尾的商業貿易之區,造船業也很發達。康熙二十八年南巡前,曾專門傳諭京口副都統“張思恭、董元卿同織造郎中桑格于京口制沙船十艘以備載”。船造好后由張思恭、董元卿等率京口官兵乘至黃河北岸候駕。康熙對京口沙船十分賞識,南巡結束后,專門發出諭旨,要求“新造船內留其二”,以供皇宮使用。
康熙每次南巡鎮江,都要召見一些邑中名士,并從中挑選一批官員。他對鎮江籍大學士張玉書十分器重,倚為重臣,派他治理運河。又擔任《康熙字典》的總纂官。南巡江浙時也總喜歡叫張玉書隨行,同他共論治河大計,品評詩文。他在鎮江停留時,曾贈匾“松蔭堂”和“光輔”給張玉書宅。又在金山行宮寫過《金山寺月夜》這首詩賜給張玉書。張玉書去世后,康熙非常痛心,親筆書寫了《大學士張玉書》的詩來悼念他。
康熙與鎮江山水有著密切的關系,著名的金、焦、北固三山,南郊竹林寺、八公洞都留下過他的足跡和詩文。他的《焦山》詩中的“隱士不可招,鶴名洵足記,棲鶻驚人飛,暮云千萬里”;《鐵甕城》詩中的“遺銘欲探華陽跡,舊宅難尋海岳圖。半面煙嵐雄北固,一方形勢控東吳”的詩句用典貼切,氣勢不凡。他的一首《金山》詩更有特色:“一覽江天勝,東南勢盡收。帆檣來極浦,臺榭遠中流。路出丹崖上,煙同碧漢浮。登臨款心目,浩蕩俯滄州。”這首詩采用了情景交融的描寫手法,表達出康熙“登臨其上,縱目千里”時的興奮心情。難怪康熙在這首詩的序言中稱:“朕率扈從諸臣,歷覽諸勝,江山之奇,未有逾于此者”。
康熙對金山有特殊感情。二十五年(1686),康熙在金山寺中留宿時寫過《金山江天寺》詩:“獨愛江天寺,停橈上碧峰,波瀾聲浩浩,樓閣勢重重。日暖浮雙樹,風微送五鐘,遙看南北岸,春色澹春容”。他還在江天寺立碑,說他“南巡過此,停息山寺,撫長江之安流,見水天之相接,曠焉。興懷書‘江天一覽’四字留之,以增江山之奇矣。因憶舊觀浩淼澄泓,空闊無際,猶可心會,遂名曰:‘江天寺’”。
據《南巡筆記》記載,康熙二十五年的這次南巡在鎮江停留時間較長,除在金山“一一探眺,縱目千里”之外,又去過鎮江府南五里的鎮江竹林禪院觀景。康熙對竹林寺“曲徑逶迤,茂林修竹”“群山環抱,鐘鳴鳥啼”非常賞識,稱此處“實北地之未有”,還曾寫過竹賦的文章贊美它。康熙還在鎮江行宮構思了《操舟說》的文稿,記下了他在京口江面觀看百舟競發的感慨。這篇文章后來由大學士張玉書書寫,京口副都統張思恭捐俸刻石,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立碑于金山宸訓亭中。
康熙南巡鎮江,題寫過不少匾額和楹聯,如金山御書樓的“江山壯觀”,焦山天王殿的“定慧寺”,北固山海岳庵的“寶晉遺蹤”,以及“竹林寺”“八公洞”, 宗澤祠堂的“忠藎永昭”等匾。他題寫的楹聯則多在金山,有御書樓的“能使無風浪,常存得靜安”,大雄殿的“僧歸夜船月,龍出曉堂云”等。其中又以七峰閣的集句聯最雅:“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