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揚中旅滬同鄉會
□ 李 霞
同鄉組織是身處異鄉的人們基于共同的地域認同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組織,是一個時代產物。揚中旅滬同鄉會就是其中典型代表之一。
揚中旅滬會的建立
揚中是江中沙洲,人多地少,資源匱乏。自清代開始,已有外出經商、做手藝的揚中人分布蘇南和上海周邊。雍正年間,朱錦霞出海貿易,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邑人李若根、李德仁父子販運竹器至日本、新加坡、緬甸等國貿易,但因為人員不集中,還沒有成立同鄉會。民國初年,旅居上海的揚中人大多安分守己,只求棲身糊口,很少過問外事,因而彼此之間不大聯系。
抗戰時期,旅居上海的揚中人逐漸增多,組織了揚中旅滬工商會(亦稱同鄉會),負責人吳福鈞。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年初,大孚橡膠廠經理徐中和先生,邀約吳福鈞、凌馥康(云超)、戴愛棠(均生)等籌備改組同鄉會,籌備處設在上海九江路150號新康大樓七樓。由上海市社會局核準,發給登記執照。不久,在上海市北京路湖社召開“揚中旅滬同鄉會”成立大會,到會同鄉及來賓千余人。選舉理事15人,監事5人,推徐中和為理事長,王道安為監事長,決定將籌備處原址正式定為同鄉會會址,并聘用秘書及其他工作人員處理日常事務,至此揚中旅滬同鄉會(簡稱揚中旅滬會)正式成立。
揚中旅滬會的活動
揚中旅滬會自成立后積極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不僅協調在滬同鄉間的商業關系,還積極參與各種慈善救濟活動,促進了當地社會管理和城市管理,而且還情系家鄉、服務家鄉,為家鄉的發展貢獻力量,對揚中政治、經濟、文化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募捐扶弱助困。揚中旅滬會不僅資助在滬有困難的揚中人,在家鄉遇到困難時還積極為家鄉提供經費和物質幫助,為揚中發展起到一定作用。抗日戰爭時期,揚中縣抗日民主政府給養困難,曾派人赴滬求助。揚中旅滬會不僅出資,而且設法購置西藥和軍需品轉運揚中,支援抗日軍民。上世紀50年代初,揚中連年春荒,組織派陳忠廉副縣長到上海募款救災,揚中旅滬同鄉會積極響應與大力支持。徐中和理事長不僅率先自報捐助款數及膠鞋300雙,還在募捐會上說:“今天,人民的縣長,代表人民來募捐,是回去救濟揚中人,救濟難民同胞。我們應當慷慨解囊,量力捐助。”這次揚中旅滬會不僅召開募捐會議,還舉行了2場義演。此次共得捐款合計大米一百石有零,對于當時揚中生產救災起了一定的作用。
營救救國人士。揚中旅滬會掩護和營救了很多揚中愛國救國的人士,為革命的勝利保存了力量。1933年11月,揚中萬余農民為了反抗國民黨縣政府增加賦稅,在戴實夫、黃植三等人率領下舉行暴動,縱火焚燒了國民黨縣黨部委員、縣政府教育科長張子誠,國民黨保安團長劉煥章,大地主杜三等七家房屋。接著,國民黨政府派出大批軍警抓捕暴動人員。這次暴動的主要領導者被迫避往上海、蘇州等城市,揚中旅滬同鄉會大力營救,給予幫助,最終未遭迫害。1947年國民黨揚中縣政府軍警特務大肆搜捕抗日民主政府人員,徐中和又以揚中縣旅滬同鄉會理事長的身份奔走聯系,出面營救揚中名士祝堯三等。
捐資助辦學校。揚中旅滬會不僅在上海興辦了“中和義務小學”,以滿足揚中子女的入學,還關心、支持家鄉教育,興辦學校。1945年7月,揚中縣委、縣抗日民主政府為解決高小畢業生升學就讀的問題,決定在八橋鎮創辦初級中學。11月,新四軍和揚中縣委因奉命北撤,為確保學校在國民黨反動派進入揚中后不遭破壞,北撤前派建校委員會成員去上海找揚中旅滬會,請他們以同鄉名義出面辦學。旅滬會慨然允諾,成立了八橋初級中學董事會,定校名“私立揚中八橋初級中學”,為學校購置圖書、教具,阻止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破壞,這所學校因此得以保全。后期揚中一些小學因經費困難,揚中旅滬同鄉積極捐資,幫助三茅小學、公信橋小學、營房港小學等辦學。
興辦公益事業。揚中旅滬會積極投身家鄉公益事業建設,為揚中發展添磚加瓦。1930年元月,揚中首份報紙《揚中民報》創刊,由于抗日戰爭爆發,《揚中民報》停刊。1947年,揚中旅滬會贊助工作經費,幫助復刊。揚中沿江一帶,歷年坍江,揚中旅滬會創辦揚中實業公司,專門采購木材等物資,用于止坍。1949年1月18日,斧頭街沿江陡坍,揚中實業公司采購木材,將木頭編扎成兩個木排,一個放在沙家港江邊,一個放在斧頭街坍江地段江邊,以拒阻激流而求止坍。
揚中旅滬會的傳承
揚中旅滬會是揚中歷史上較早的同鄉組織,后期也相繼成立了五縣旅滬同鄉會、旅蘇(州)同鄉會、旅京(南京)同鄉會、旅錫(無錫)同鄉會、旅外學友會等。2009年1月28日,在外揚中人成立了揚中發展促進會。至2021年,已建立21個區域分會和專業分會,凝聚骨干會員3000多人,形成了覆蓋省內、輻射全國、走向世界的組織網絡。2016年12月18日,成立了香港揚中同鄉會,這也是香港地區成立的首家鎮江同鄉會。同時還逐步建立市、鎮、村三級“鄉賢會”,越來越多的在外揚中人關注、支持家鄉,鄉賢組織成為團結各方力量的“粘合劑”,成為揚中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