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老井
文/余峰
井為何物?明朝徐光啟《農政全書》中對井的闡述是“井,池穴出水也”。有專家考證,我國發現最早的井距今已有5700多年。人類自有了井,便有了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鎮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江南名城,歷史上鎮江大街小巷鑿有許許多多的老井,井水是鎮江人平日里賴以生存的主要水源。史料記載,鎮江清末民初大街小巷有井1278口,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市內有井1600余口。鎮江老井有很多,著名的有位于金山公園西側的“中泠泉”,有“天下第一泉”的美譽,還有位于大市口廣場的宋代“紫金泉”,位于東門坡的宋代雙井“古泮泉”,以及乾隆井、五柳堂井、夢溪園井、寄奴井、天后宮井等等,每一口老井都是一道獨特的景觀,極具人文價值。老井從井的權屬上分為:官井、公井、私井和作坊井;從井的建筑上分為:土井、瓦井、磚井和石井;從井的形狀上分為:圓形、方形、六邊形、八邊形等。
一方老井,養一方人。昔日的老井曾經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鎮江先民,見證了鎮江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滄桑巨變,傳承了鎮江江南名城的歷史傳統和文化脈絡。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城市的建設和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自來水取代了井水,老井逐漸失去了它的使用價值,淡出了歷史舞臺和人們的生活圈,一些至今尚留存在尋常巷陌或老宅舊院的老井,像飽經風霜的老人,向過往的人們默默地訴說著它曾經的輝煌和光陰的故事。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家住的大院里有一口老井,井欄由青石做成,井欄上一道道繩印見證了歲月的滄桑。從井口往下看,井壁由一層層青磚砌成,整齊美觀,井水清澈見底。那時大院里幾十戶人家天天使用井水,天天與老井打交道,人們日常洗衣、洗菜等用水全部依賴老井之水。那時老井周圍非常熱鬧,是人際交往的場所,也是信息溝通的平臺,鄰里關系非常融洽,鄰里見面噓寒問暖,你謙我讓,張三李四家幾口人,在什么地方工作,有幾個小孩等情況相互都知道。每天家庭主婦們在井邊一邊淘米洗衣洗菜,一邊饒有興趣地聊家常,聊社會新聞,其樂融融。老井的水冬暖夏涼,冬天,天氣寒冷,人們使用井水溫暖爽手,不再刺骨寒冷;夏天,天氣炎熱,人們使用井水沖涼,酣暢淋漓,特別舒服。那時的人家都沒有冰箱,有的人家把井水拎回家放在盆里,再放上一個大西瓜,浸涼了吃,既涼爽又解暑。幾年前我在古玩市場淘到了一個老井欄,請人在自家小院里打了一口井,閑來無事用井水澆花澆菜,沖洗庭院,其樂無窮。
老井,是我兒時的記憶,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記憶中。
責任編輯:阿君
